好好规划自己的路,不要跟着感觉走。——贝聿铭
“我刚报了MBA备考班,6月份开始,我就没有周末了。”
“我准备去英国留学,不喜欢现在本科的会计专业,好纠结不知道选什么专业。”
“很煎熬,现在已经念了一年的研究生,但是浑身没劲,很讨厌现在的化工专业,后悔当初没有跨专业考研。”
“手上已经接到几个Offer了,五月底有一个马上要交入学押金了,可是我投了五六个完全不相关的专业,现在不知道咋选了。”
最近不少前来咨询的伙伴以及身边在职的朋友都把考研纳入了日程,或者研究生学习中,却对未来往何处走,仍然没有一个方向,眼看着9月开始的留学申请季和12月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一步步逼近,一旦错过就要再等一年的尴尬,开始慌了……
01
考研热的背后
读研,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借力逆袭、改变现实的一个砝码。
据教育部的数据统计,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66.21万人,较2017年度增加5.37万人,增长8.83%;从1978年到2018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85.71万人。
2018年考研报考人数达到238万,比2017年增加37万人,增长18.4%。其中,应届考生131万人,比去年增加18万人,往届考生107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考研增加人数和增长率均为近年来最高。
如此一波又一波考研大军,是什么让学历提升的热度居高不下?并且还是持续升温的趋势?
这或许是大部分人的心声:
逃避就业。本科就业压力大,大部分想进的公司招聘信息,清一色的被打上“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者211、985优先的标签,经验不够只能学历来凑;
名校情结。以前将就上了小二本,但对清北浙复或者国际G5、QS世界排名前100的校园时光还是很期待的,这可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梦想啊;
翻盘逆袭。工作三五年,职业到了瓶颈期,管理层上不去,基层呆够了,想跳槽去BATJ 、华为、四大、世界500强,简历关都过不了,系统自动根据学历情况将其略过。如果能进这些福利待遇好、发展前景好的公司,即使996,也还是有一部分人愿意的吧,毕竟自己现在就职的公司又何尝不是经常996?
转行跳板。高考志愿专业是爸妈定的,自己的想法被驳回了,或者压根就没概念。现在想转行,可是没有专业基础,何其难。只有通过跨专业读研,才是最稳妥的重新开始的机会。
阶层晋级。这个年代,想要改变命运,实现阶层越级貌似更难了,不过学历提升算是一个途径,虽不能保证有多大改变,至少社会资源或者能力打造有一个升级,特别是在这个女性越来越独立的年代。
当然,考研的诱惑还有很多,如2017年在职研究生纳入统考,可以不必脱产学习,工作、学习两不误;恋爱初始、社会交往等都是一种谈资……
可以看到,上面的心声差不多都是对现状的不满足,考研的初衷都是美好的,都会有一些期待,但是要想在如此来势汹汹的毕业大军中突围,单就一纸文凭,而没有多少领悟力或者真才实学,到头来还是南柯一梦。
02
算算考研成本
除了竞争压力,读研的成本投入其实并不低。
首先说国内考研,主要是时间成本和考试压力,12月份的统考,很多人四五月份就开始投入备考战线,应届生更是大三就开始泡自习室,这本就是去挤独木桥,可能还要二战、三战,幸运通过了,如果选择脱产就得三年没收入;
再说国外留学,除了时间成本和考试压力,还得再加上费用成本。动辄20W起步,美国两三年,更是逼近百万,雅思6.5、托福80分以上,过不了语言关还得报机构,或者语言班。商科还需要GMAT或者GRE成绩,若中介申请还得一两万,这只是普遍的要求,还有各个专业的特殊要求。
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考虑这些现实问题,就如上面说的那样,现在遇到瓶颈了,那就考研;想要转行,也考研;逃避就业压力,还是考研。那你有没有想过更深层次的问题呢?考研究竟是为了什么?它带给你的价值真的会如期望的那样吗?
为了找到一份高收入的职业?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看起来很光鲜的职业真的适合你吗?
其实说到底很多人到了临近选择的时候,才匆忙发现专业还没完全定下来,或者说进修这个专业还是很没谱,不知道是否能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
然后就是刷知乎、刷贴吧、刷百度,这个过程当然是很有帮助的,它能更好地帮你了解专业情况和就业前景,可是,当看到自己选的专业网友纷纷唱衰劝退的时候,特别是医学、法律、材料这些热门劝退专业,估计你又开始手足无措了。
03
后悔的人是如何选择专业的?
虽然成长了四年,经历了四年,但是对于专业选择的把握,又让我想到当初大家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很多人也是临时抱佛脚,或者无所谓,或者没概念,导致大学四年就这样混过去了,一首凉凉成为毕业颂歌……
看到过一个段子,记者采访建筑工地,问高考停工会不会影响进度,包工头开心地说不会!因为最终他们会有很多人加入搬砖。
为什么加入搬砖呢?因为大学毕业后没找到合适的工作。
当然这只是一个调侃,现在终于可以有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可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慌神,或者说导致研究生入学后或者毕业后再后悔的原因是什么?
1)“伪兴趣”导向
有人说,读了四年的大学,领悟最深刻的就是要根据兴趣选择专业,然后就是前景,真的是这样吗?那么兴趣是什么?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钱是最大的兴趣。其实,如果允许我说的更直白一点,很多人的兴趣都是非常理想化或者片面的“伪兴趣”,多少人是因为影视剧、综艺或者身边做的比较出色的前辈的影响?或者只是简单看了一些初级相关书籍或者哪科成绩好?
看了TVB,想当法医、警察,刺激、帅气、正义;看了《欢乐颂》,原来财务总监可以这么酷;看了《猎场》,想去学人资;看了《我的前半生》想做咨询顾问,很高大上的感觉。抑或是表哥在广告业混的风生云起,那你也去学设计或市场营销;或者看了本《货币战争》就要学金融的……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天生容易焦虑、不善于处理突发事件的人,从事警察、军官这些需要冷静、灵活的职业,每天心跳都容易超标;对数据不敏感,爱自由的人做财务,那将如坐针毡;不善于洞察人的内心活动,做人资,公司离职率很可能节节攀升;不爱跑现场的人,学建筑或者土木,那就是闭门造车。
当然,兴趣肯定是一个参考依据,只是如果仅凭感觉判断确定为自己的兴趣,然后将其作为专业选择的最重要依据,未免有些草率。
2)道听途说
高考的时候自己随意填报,很多是听从父母或者同学的建议。而现在,了解的渠道更多了,在信息爆炸的当下,你能确定能挑出那个最中肯的建议吗,说不定知乎回答问题的是大三学生,或者正处于职业倦怠期的空闲人士。
“穷学IT,富搞金融”这是我看到的最多的“忠告”。
学了IT,做了金融,发现我还是穷,为什么?
“女孩子嘛,就学会计好找工作,又不累;或者当个老师,一年还有两个假期,幸福感也强。”
会计天天加班结账出报表,日复一日,枯燥乏味,又累又无聊;当老师,面对不好管的学生和难应付的家长,没有幸福只有想哭。
“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跟社会发展趋势走准没错。”
生物?好像毕业要么做药代,要么做研究,这些都做不来。
考个MBA,可是你天生不喜欢竞争、管理、商业化,逻辑思维弱而文学天赋高,那不就是放着飞机头等舱不坐,你偏偏要去坐小舟乘风破浪。
人云亦云,道听途说,很多前辈确实在用心给你拨云开雾,可是他所面对的对象是大部分人,他并不了解你,你本可以有更精彩、更有趣的人生轨迹,却要随大流慢慢磨灭掉心迹吗?
3)字面感觉
扪心自问一下,是不是选择专业的时候是被专业名字诱导或者以字面含义推断的?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估计很多人眼睛里只有“葡萄酒”,脑补的画面是美酒美人、觥筹交错、五星酒店。其实,他们的日常是生物、化学实验,并且对感官的敏感度要求很高;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你以为是和材料有关的化学专业,实际上是物理类专业,学习焊接与磨具技术,需要实际手工操作;
信息与计算科学,你以为跟计算机有关,其实计算不等于计算机,它是与数学、信息产业、科技有关,也要求你有数据敏感度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生物医学工程,不是医学类专业,是千真万确的工科专业。学习的基础是计算机、理化光与医学结合,这个职业当不了医生,职业选择是医疗器械的研究、制造、采购、维护等。
要规避这种“坑”,就不能对专业名字望文生义,需要了解其内涵,可以先去招聘网站,看看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需要哪种专业,然后对应课程设置,是否适合自己。
4)直升概率高
还有一部分同学,看到如此大的考研压力,只要能考上就行。大学本专业直升的命中率更高,那就不再多想,先进了理想学府再说。特别是面对两个选择,一个是重点高校的不喜欢的专业,和一般院校喜欢的专业,还是默默地选择了前者。
可是面对这样一个二次选择的机会,此时如果不把握时机,及时止损,根据自己的未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步错,如果不及时调整方向,后面步步错,况且研究生阶段没有大学那么容易临阵磨枪,它需要的是更深入和更专业,如果刚开始没选好,不仅学习阶段是煎熬,毕业时更迷茫。
04
好专业应该这样选
所谓的“好”,并不是高就业率、多金、热门、行业前景、录取几率大……等这么简单粗暴的评判标准。
现在很火很热的专业,两三年后会变成什么样子,谁知道?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15秒就能让一个人成名,可以试算一下,两三年后是有多少个15秒?
在考研热的背景和高昂的考研成本下,之所以对专业选择这样无措,是因为过度关注外在的多变因素,而自己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认知,我是什么?我要什么?我能做什么?考研能带给我什么?
因此,综合考虑性格、爱好兴趣、家庭情况、理想和愿望、成绩水平、想就业城市地区等诸多因素后,最适合你的才能算是“好”专业。
而考量这么多因素也是有次序、有重点的,让自己不成为炮灰正确的打开方式就是:
性格+兴趣+优势→行业/职业定位→专业,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牢牢抓住可控因素。
可以看到,性格是要站C位的,然后是兴趣+优势,再根据现实条件和职业方向倒推出专业选择。现实中很多人本末倒置,要知道每一个专业都不是那么完美,而如此做出来的选择才是最有价值、最持久,并且最令你快乐和满足的。
每个人的性格是与生俱来的,虽然随着成长会慢慢修炼自己,但是性格偏好是稳定不变的。绝大部分人考研是为了一份好职业,而职业将相伴我们几十年,在未来难以预测的情况下,唯有更深入了解自己。
如果你内向,就不要逼自己去做推销的工作;如果你喜欢天马行空那就靠拢需要头脑风暴的工作;如果你逻辑思维好,但是不善处理情感问题,就不要为难自己去做护理或者心理咨询师;如果你喜欢自由不受拘束,就不要跑去跟财务会计抢饭碗;如果你天生渴望挑战和成就,就不要默默服从于家里安排的事业单位行政岗。
同时,专业并不等于职业,职业更不等于行业。如语言类专业可能从事外贸、翻译、语言培训等,每一个岗位对语言的要求不一样;如地质专业,你可能对地理很感兴趣,但是职业中出野外是常事,有些岗位一年365天,300天在出差,面朝黄土背朝天,左手罗盘右手矿锤,你还能接受吗?
05
发力之前先瞄准
人生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专业的选择将影响着你日后的许多决定,人际关系、职场归属、收入状况、生活常态以及婚姻家庭的幸福度等,你不能一开始就全力冲刺,而不多加思考自己到底想去哪里。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财富,庸才是站错位置的人才,站在金字塔尖的那些人无不是天赋异禀加上后天的刻意练习。即使你不想冲金字塔尖,一个不适合你的职业方向,分分钟都是痛苦。玩过迷宫的人都知道,用心走了半天,结果发现是死胡同,会有多失落。
成年人的生活从来没有容易之说,无论是迷惘中的伙伴还是心有不甘的少年。凭着情怀和热血在这条路上真的走不远,况且步入社会后,为一件事拼尽全力的热情和机会,不会太多。所以,与其凭感觉选择那些看起来很有意思或者多金的专业,不如先选择那个你真正热爱的、愿意全身心投入的事业。
就像《小王子》里面的那句话一样,“如果你爱上了一朵生长在一颗星星上的花,那么夜间,你看着天空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好像都开着花”
适合你的专业,对你而言,大概就是那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