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挺身而出的样子很美,来年的樱花更美,青春的样子最美

前言:

距离去年4月8日武汉重启,已经一年三个多月了。泪点颇多的电影《中国医生》,又把大家的记忆拨回到了那令人难忘的庚子年春。

从封城、管控、病例激增、全民畏惧

到钟南山院士赴汉,中央派驻督导组,全体党员闻令而动,中国人民解放军除夕出征,全国医疗队支援湖北支援武汉

再到首个确诊病例出院,出院病例大于确诊病例,所有确诊病例均产生于追踪到的密切接触者,方舱医院休舱

最后4月8日,江汉关的钟声响起,武汉按下“重启键”。

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获得了全面胜利。

“希望大家留下来踊跃报名”

影片中,在张院长动容的恳求和动员下,台下的医护人员互相看了看身边的人,那是犹豫,也是害怕,因为他们是人,是血肉之躯。但是,随即一个年轻护士站了起来,“我报名”,紧接着是2个、5个、10个……那一刻,是伟大抗疫精神的开端。

影片中,摘下口罩的女护士在闹情绪,她说她从去年开始就没有见过爸妈。面对旁边人的“指责”,她没有解释。直到另一名护士那句:她爸爸也确诊了,没有病床。

沉默之后,是坚定的说道:走吧,该我们换班了。

影片中,张子枫饰演失去双亲的小女孩,镜头不多,直抵人心。

“叔叔,请问没有爸爸妈妈,我该怎么办”

医生面对全力救治却挽回不了的生命,那种自责、愧疚、痛苦……却依然没有停下脚步。

影片中,袁泉饰演的文医生,听到小卖铺老赵最后留下的那一句:文医生,你的快递还在我这里,疫情结束了,记得来取。

影片中,欧豪饰演的金仔不在接单跑腿,却在听到老顾客家中婴儿的哭声后,重新骑上了摩托车。

这一去,差点让他没能见到出生的孩子。

感动的画面很多,没法一一列举,舍生忘死付出的人也很多,医护工作者,快递小哥,保洁阿姨,解放军指战员,公安干警,村社区志愿者等等。

他们身上,有奉献,有担当,有付出

也有,痛苦,离别,难过,不舍

甚至生命。

如同影片中,一名父亲为儿子践行时说的那样,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在党、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就是英雄。

电影源于生活,有复刻,但无法完整还原。开篇的挺身而出,结尾来年的樱花更美,令人感慨万千。

1840年的鸦片战争,2021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奔赴,创造了越来越美好的明天。

100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求索救国救民的新路,“登高一呼群山应,从此神州不陆沉”。“钊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28岁的李大钊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最终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24岁的周恩来在致友人书信中写道,“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25岁的蔡和森在赴法勤工俭学期间,“猛看猛译”马列著作,“顽强地反复掂量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分量”……

岁月因青春慨然以赴而更加静好,世间因少年挺身向前而更加瑰丽。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

1927年4月30日,《世界日报》报道了李大钊的死难经过:闻前日安国军方面,决定将李等按律执行死刑,命令到后,即提出验身画供。李大钊首先签字,其余个人,亦均依次画押。当以汽车送入地方看守所时,表面上虽云是移送法庭,实际李等已明白矣。比因李毫不恐怖,即以相当礼貌送入汽车,其余则均有绳绊。到看守所之后,由地方厅每两人合照一相,照完之后,即送入刑台。刑事以隔离为原则,彼此不能看见。李就刑时,则呼天字。

守常先生陨落前,神色未变,从容就死。

“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为庶民求解放,一生辛苦艰难。”

他真正做到了:

“勇往奋进以赴之”

“断头流血以从之”

“瘅精瘁力以成之”

根据世卫组织确立的年龄分段,青年被重新定义为“15~44岁”。27岁之于个人而言,我时常因为自己的工作而自豪,时常因为自己所参与的伟大事业而自豪,时常因为自己所处的祖国而自豪。

也曾戴上口罩,踏足于村庄小路50余天。因为年轻,未曾害怕。为了节约口罩,也曾一天将就着只用一个,而把多余的分给口罩不足的驻村干部;

也曾走村串户,涉及近百个村落。因为青春,勇敢担当,做好分内事,做善事,做好事,做伟大的事,被皱巴巴的手紧握,被善意的眼神肯定,被60岁的退伍老兵敬礼致谢……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迎来一代又一代新人,见证每一代人,不同的际遇和挑战。百年前的青年,面对救国图存;七十年前的青年,面对国家百废待兴;四十年前的青年,面对改革开放。2020年的疫情防控,中国青年书写了了,“非典时你们保护我,现在到我们保护你们”的敢为人先,2021年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国青年毅然会认真面对这场新的接力赛,无论时代如何出题,我辈亦无任何畏惧,生逢盛世,勇往直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定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英勇。

——结语

1916年,27岁的李大钊写下《青春》一文,发表在了《新青年》杂志上。这篇文章犹如号角,吹进了无数青年的心里,更吹醒了一个时代的觉醒。

“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

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挺身而出的样子很美,来年的樱花更美,青春的样子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