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发了一条朋友圈:
“突然想知道群发祝福你们会不会看完,会不会回复?”
答案大概分为4种:会回复、不回复、不会看、看关系。
过年群发消息这个拜年的方法从以前小灵通的恭喜发财已经演变到现在一键群发,微信官方还会设计出来发送指定内容出现动画的效果,这几句亘古不变的话语变着花样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
这似乎已经变成信息时代的一种习俗,贯穿着每一个传统节日。
后来有一个朋友给我发了一条二十多秒的语音祝福,大概是希望我新的一年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收到祝福的那一刻是很开心的,在这么多群发的祝福当中收到一条私发的语音祝福。
可能大家对群发的机械式的祝福已经麻木了,没有特殊的寓意,没有真心的表达,连回复消息都觉得是在敷衍。
从十点开始,我陆陆续续地发了六百多条语音祝福,每一个接触过的人,有年过半百的老师,几年没有联系的同学,素未谋面的网友,根据自己对他们的印象,编辑了每一条语音,下面是一部分人的回复:
还有一些人同样会给我回复语音。
不管回复内容的多少,我都能感受到这是他们真心实意的祝福,好多人说这是收到最走心的祝福,或者“听到第一句的时候惊呆了”(因为我会在第一句念出他们的名字)。
很多人在过生日的时候喜欢叫一群人围在一起,一桌丰盛的饭菜,再摆两瓶香槟,好友们纷纷送上礼物表示祝福:精致的高脚杯,心仪的挂饰,昂贵的设备,还有亲手制作的手工玩具。这些东西每一件都比一句祝福的话语来的贵重,但很少有人会因为其中一个说这是最走心的礼物。这种特殊的日子里的仪式感似乎成为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人们并不会因为它的出现而感到意外。
拜年的时候,和一些经常相见的亲戚互道新年快乐,说完以后发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笑声,心里想着昨天见面今天却还要说一声新年快乐,然后送上一个红包表示新年的关爱。
也有人会在十二点的时候,来跟你讲一句新年快乐,这四个字平谈无奇了些,但足够表示“去年有见到,明年我也想对你说”。
那个时候多希望会有一个人会编辑一条专属于自己的消息,不要多,却饱含着真情实意。
我有一个朋友说:
“收到私发的祝福感觉就好像那个人在认认真真地告诉你:老朋友好久不见,虽然没有联系但是我还没有忘记你,这种被人放在心上的感觉真的特别好。”
这大抵是群发消息没有的一种体会,在春晚成为新年的调味品的年代,就连祝福都变得廉价了。
我小时候很喜欢放炮,点燃后会喷花的那种,五彩斑斓的颜色编织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还有下饺子的时候爸爸拿着竹竿卷成一捆的鞭炮,关上窗户捂住耳朵听着外面噼里啪啦的声响,寓意着新年的好彩头。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的城市失去了这种习俗,或许等到我们的下一代可以像父辈对我们炫耀的模样对他们说:
“好久没有过这种感觉了。”
去年过年我专门托朋友从附近的县城带来了一束烟花,在小区里一个人绕着它们跳舞,有时候点着了会躲在车后面,害怕火星会飞到我身上,可小时候我从来不会因为这点儿小火就跑得老远。
或许是长时间不接触而带来的生疏。
几年前我还会在过年的时候问妈妈用手机登一下qq,收到好多条同学们的祝福,有不少都是精心编辑过的,那个时候人们还不怎么会使用qq空间,没有那么多晒祝福的人,而到了今年,大家连祝福都没得晒了。
祝福不是任何人的要求,没人会逼你去祝福谁。祝福是一种表达的方式,证明我们曾经相遇,我们在这个世上有过交集,并希望彼此将来的道路一切顺畅,将来还能再见。但我们未必如此幸运。
所以我也不打算在这上面较劲,只希望你的未来一切顺心。
在手机上点击群发按钮的那一刻,我相信发送的人是真心希望这些人幸福的,但受到的人却常不这样想,他们希望的爱是自私的。
我们总是如此。
这份爱与不爱在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显得格外重要,这一个节点的情感可能会成为2018年全部的情感寄托,所有关于新年的回忆,都融入这一句话里了。
当那声新年快乐说出口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群发,都会有心头的暖意,这种仪式感超出了话语本身的意味,它更像老朋友的问候,陌生人的关怀。
祝福多了,也会嫌累。
就像好朋友对我说的:
祝您狗年大吉
新春快乐身体旺旺旺
happy new year
️金狗纳福
新年快乐
我也会对他说:“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