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书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去年看了两本书,把我鸡血得开始写日记。因为这两本书,我对什么是日记有了一些新的理解。

原来,日记是很自由的,不管是什么内容,什么体裁,只要有日期,怎么写都可以算作日记。

日记可以用来做研究,记素材,发泄情绪,还可以用作读后感,等等等等。

历史名人中,像卢梭、陆游、曾国藩等,大都有写日记的习惯,有的是做学问,有的是记录灵感创意,有的是忏悔感悟。

所有的文章都可以当作日记来写,所有的日记也都可以演化成各种类型的文章。

其实,这篇读后感就是我的一篇日记,换句话说,那天的日记现在改成了范福潮的《书海泛舟记》和《父子大学》的读后感。

刚读完范福潮的这两本书,我的最主要感受是震撼。我深深感到自己学识浅薄。尤其在作文方面,简直和半文盲差不多。

范福潮让我看到了什么是文字功夫?什么是爱书如命?


《书海泛舟记》是范福潮在母亲病榻前回忆先父教育、读书、治学的点滴事迹写成的。这些事迹橘好像是当天发生记录下来一般,数据翔实准确。我想这必定和他平时做日记有关。

因为有记录留存,所以在那么多年后,当作者写回忆录时,才会如此生动。

《书海泛舟记》留下来的是充满温情的怀念,是父子相似的对书的痴迷。


而在《父子大学》一书里,范福潮更是集中笔墨展现范父的教育日常。两人稳坐书桌前,亦父亦师的,玩文字,学文学,备课程,拳拳之心谆谆教导的场面温馨,特别感染人,让人有一种恨不得马上拿起纸笔,查起字典,刻苦练习的冲动。这种生活令人羡慕,要知道当时还正值文革时期啊。

范父的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摘抄、数字数、摘写句子等,也让我勾起了童年的学习回忆。

范福潮在书中提到的摘抄的功夫,我在小学时代也做过,但是实际上做得不太认真,表面功夫多一些,基本功没有打得坚实。

书中提到的查字典的方法也是,我小学时代也翻字典,但完全没有体验过范氏父子那种对文字的痴迷感。一本字典能被范氏父子把玩得不亦乐乎,在他们看来,简直是一座知识宝库。

我真很羡慕作者有一个如此有文化、懂教育、有涵养的父亲。所以,我也想按照范父的指导来学习。

范父指导范福潮作文要力求简约,作出的文章应该减少三分之二的内容。我也同意,我会努力删改。

范父说朝读诗经,夜读史记,于是我去重新挑战《诗经》《史记》,但读了《史记》里的项羽本纪后,我发现《史记》的记载语焉不详,不够透彻,不算好看(我个人感受,不喜勿喷)。

我又去看了唐宋八大家的文章,第一篇看的是韩愈的《原道》,文章气势恢宏,但是我感觉内容贫瘠,也感觉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了,所以也放弃了。

《书语者》一书说:读者有选择不读的权利。就算很多人认为这本书很好,但我看不下去的时候也有权利放下,拿起别的书来读。


范福潮给我展示了一个“终身读者”的生活日常,也鸡血了我去行动,但是有些东西不能强求,比如让我读一本不喜欢的书。

我认为读书并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读书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件稀松平常,必然要做的事情,并不比其他的兴趣爱好高级。

社会上不断把“读书”抬高,功利化、神圣化,让读书远离世人,给人一种清高的印象,给人一种无聊的、严肃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拒人于千里之外。这是很不适合的。因为这种无形的压力,很多人就觉得,为了不让他人难堪,或对自己产生坏印象,自己偷偷地读吧,成为了一名地下型读者,这是很不正常的。读书是和其他任何娱乐一样的精神生活,请不要把读书和高雅联系在一起,请让所有人都爱上读书,让读书成为风尚,请大家多谈论谈论阅读吧。

2018年12月24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读书只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