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运河”采风团盛赞济宁运河文化

  京杭大运河济宁段,为加强南北物资交流而开凿,在720余年的历史演进中,这条横贯南北的骨干水路给沿线地域带来了诸多福祉。

  8月18日至21日,“走进济宁 对话运河”文化名家采风团分别前往济宁市的任城、微山、汶上、嘉祥、鱼台、梁山等县区,遍寻运河流域文化明珠,感受运河之都人文风采。

  任城:运河之都群英会

  8月18日上午,“走进济宁 对话运河”文化名家采风团走进济宁市任城区,“打卡”老运河畔的文化地标,探寻那些从古至今伴随济宁人成长的文化记忆。

  矗立在济宁市区的太白楼,是济宁人心目中的文化地标,著名诗人李白在济宁生活二十余年,常在太白楼上饮酒赋诗,这座古楼阁式建筑坐北朝南,十间两层,斗拱飞檐,雄伟壮观。采风团任城之行的首站就从这里开始,在诗歌与碑文的记述中,“诗仙”在济宁生活的点点滴滴在大家眼前重现。

  中国作家协会影视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家》杂志社原主编艾克拜尔·米吉提告诉记者,“李白在济宁的这段历史给了我新的视角,李白的济宁生活将会有很多内容可写,这段故事很值得变成文字与广大读者交流。”

  竹竿巷集中体现了济宁建筑艺术最典型的特征,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编竹工艺、刺绣工艺,它记录着由于运河航运带来的南北商品的聚集和交易,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并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商业文化。采风团成员在游览了竹竿巷街区后纷纷赞叹,这里随处可见运河文化与儒家文化独有的浸润、包容。

  位于老运河南、玉堂楼西的宣阜巷休闲文化步行街,以非遗文化与文旅创意产品著称,200余间、6万平米的各类休闲文化商铺亲运河水而居,使宣阜巷平添“净、静”之美,具有浓郁的运河风情。剪纸、刺绣、内画鼻烟壶、葫芦工艺品……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让采风团成员们久久挪不动步。

  下午,采风团成员乘车前往了济宁市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踏入济宁与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并在声远楼、铁塔寺等代表性景点“打卡留念”。

  “来到济宁,亲近这条大运河,令我感到很满足。我曾经探访过京杭大运河的北京段,也曾去过大运河在南方苏杭一带的代表性水域。值此机会,来到济宁这一运河北方段的‘明珠’,终于补全了我的缺憾。”第七届、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天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任芙康在一天的采风结束后告诉记者,自己已经迫不及待想进行第二天的行程了。

  微山:南阳古镇好风光

  一座南阳镇,满湖好风光,一条古运河,两岸荷花香。8月19日上午,“走进济宁对话运河”采风团乘船自济宁市运河之都港出发,沿大运河航道一路向南,在两岸碧波的陪伴下来到了微山县南阳古镇。

  航程中,微山县非遗传承人为采风团成员带来了微山湖端鼓腔表演,这种发源于微山湖沿岸的民间传统曲艺,已经在碧波中荡漾了千年。几面羊皮鼓,边击鼓边演唱,构成旋律优美、转换颇为自如的曲调,是研究古代民间音乐的重要资料。

  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名家或与非遗传承人深入交流,或站在船头吹着迎面的清风,用纸笔与镜头记录下灵感,在这样的氛围中,游船缓缓驶入了南阳古镇。

  南阳古镇是一个典型的岛镇,四面环水,至今已有2200年的历史。贯穿南阳岛的古运河如今依然潺潺流水,小岛、古镇、运河、大湖融为一体,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风光在国内独一无二。

  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传统,居民临水而居、以船为家、以舟代步的生活方式别具一格。采风团一行步行在青石铺就的南阳古街上,感受当地古朴的民俗氛围,先后参观了康乾别苑、河神庙、胡记钱庄等景点,还在水边观看了鱼鹰捕鱼、渔家婚礼等充满特色的民俗表演。

  “在这个古镇上,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这里的人家大多数‘傍河而居、一门多户’,几家人共用一个庭院,共走一扇大门,体现出一种开放包容、和合而居的独特民俗。这也是运河所赋予当地的文化内涵。”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诗刊》杂志社原主编叶延滨与记者分享了他初来古镇的感受。叶延滨表示,今天的采风让他感知到南阳古镇非常重的文化含量,体会到了“江北水乡”的历史人文之美,自然生态之瑰。“济宁的经济发展离不开运河文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看到济宁的这些景点为更多人所知,让更多人流连忘返。”

  汶上:南旺枢纽意深远

  位于汶上县南旺镇汶水入运处的南旺分水枢纽工程,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被后人誉为“可与都江堰相媲美的治水工程”。采风团成员来到了汶上县大运河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察南旺枢纽及其相关环境。

  历史上,南旺是京杭大运河全线的最高点,元朝时常常因水量不足而断航,明朝采纳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建戴村坝,开凿小汶河,引大汶河水至南旺,在南旺两侧筑堤造湖,雨季储存多余的水,旱季则开闸放水,以填补运河水流不足的问题。

  这便是著名的“白英治水”。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疏河济运、蓄水济运,保障了自明成祖定都北京到清朝末年五百多年间的漕运畅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文学评论》杂志社社长包明德对这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现场与讲解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白英老人来自民间,他很接地气,对当地水域流向与风土人情都有很深的了解,这也让他对运河的治理‘很有一套’。”包明德告诉记者,来济宁之前他就在思考如何进行创作,今天受益匪浅,也帮助他理清了创作脉络。

  嘉祥:天下汉碑半济宁

  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画像石群,济宁也因此享有“天下汉碑半济宁”的美誉。

  武氏祠汉画像石所展示的中国古代文明的丰硕成果、孝悌节义等传统美德、修齐治平的治国理念三个方面,再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天下汉碑半济宁’,我有所耳闻,很早以前就想来亲眼看看了。”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原书记、《文艺报》总编金坚范告诉记者,“汉碑在枣庄也有,与济宁挖掘出的各有特点,比如‘阙’这种,今天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见了之后,感到这是一件很珍贵的国宝,一定要好好爱护,以发扬济宁的文化自信。”

  鱼台:鱼米之乡依运河

  鱼台县位于美丽富饶的南四湖畔,所属京杭运河水系,优良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造就了鱼台大米、鱼台龙虾、鱼台甲鱼、鱼台毛木耳4个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历史上的鱼台水患频繁,经过稻改,使当地从荒湖涝洼地变成了如今的良田。“走进济宁 对话运河”采风团来到了鱼台县王鲁镇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鱼稼里,在国内第一家以小龙虾为展览主题的科普场所——鱼台龙虾科普馆,当地稻虾共作和藕虾共作两种生态种养模式让文化名家们赞叹不已。

  在王鲁镇稻米基地中,有近400米长的木栈道在田间延伸,站在中间的观光塔上,两边的“稻田画”尽收眼底,不同颜色的水稻品种绘制出巨大的图案,体现着鱼台的稻改成果。壮观的稻田画令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赵玫感到十分惊艳,她与记者分享了她此次运河之行的感悟,“文学创作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采风在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济宁的古老运河,时至今日仍焕发着年轻的活力,让作家的心态也能够变得年轻。”

  梁山:“铁水联运”傍水泊

  采风团济宁之行的最后一站,来到了位于济宁市梁山县寿张集镇境内的梁山“铁水联运”项目,该项目依托连接中国东西部的重载煤运铁路通道“瓦日铁路”与京杭大运河交汇于梁山境内的特殊位置而建,占据西煤东运咽喉要地,将山西、内蒙的优质煤炭经由运河,通过长江运往江浙沪地区,大大节省了运输成本。

  “没想到来到济宁,还能看到那么大一个傍运河而建的码头,这让我感慨颇多。”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协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刘庆邦表示,曾做过9年煤矿工人的经历,让他一来到这个码头就感到十分亲切。“来济宁五天的行程,我们走了很多地方,学习了很多东西。读万卷书没办法代替行万里路,有些地方看与不看完全不一样。济宁的运河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厚重,风景优美,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我将把几天来积攒的感悟写成作品,将济宁之美更好地宣传出去。”

  济宁:曲乡艺海抒豪情

  “疫情小衰走济宁,齐风鲁韵笔底涌,千年运河文脉远,携得诗兴乐返程。”这是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为“走进济宁 对话运河”文化名家主题采风活动即兴题写的诗句,他告诉记者,来济宁走这一趟,加深了他对运河的认识,让他觉得不虚此行。

  8月20日上午,济宁市举办了主题汇报演出,为参与采风活动的文化名家们带来精彩表演,山东梆子、山东渔鼓、山东琴书等这些发源于济宁的传统曲艺经典荟萃一堂,将白英治水、武松打虎等济宁故事演绎得活灵活现,嘉宾们为表演者的热情与技艺深深吸引。

  “采风是非常好的增长见闻、丰富文学积淀的形式,能够以运河文化为脉络进行采风,是济宁独有的,别的城市不具备的优势。”高洪波在几天的活动后感慨颇多,他表示,回去将根据自己的见闻写一些短的诗文,并邀请更多朋友来到济宁,邂逅运河。(王心融)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话运河”采风团盛赞济宁运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