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不是我们的敌人,虚伪和逃避才是

佛教认为欲望是众生皆苦的根源,所以修行中灭除欲望是成佛之道。

印裔法国籍导演宾-纳伦是位修行人,由他执导,并筹备7年之久、远赴印度与西藏接壤的喜马拉雅山区边境禁地,用电影《色戒》揭开了关于苦行僧人修行的神秘面纱。

电影中的达世,他是5岁就出家的一位修行极高的喇嘛,但是,他没有看见严守戒律后的自由;他没有看见闭关苦修后的解脱。于是,他问师傅:佛祖在出家前,是一个坐拥天下、后宫粉黛三千的太子,他难道不是看尽繁华后才看破红尘?

然后达世对师傅说:“我们必须拥有过,才可放弃”。

如果未曾“拥有”,又何谈“放弃”?这看似真理的结论,到底是欲望的借口,还是修行的路径?

导演将这个问题赤祼祼地展现出来,这也是影片中导演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我们每个人,在遇见那个致命诱惑之前,可能认为自己已经灭除了欲望。然而,当那个诱惑迎面而来,就在你伸手可及之处,甚至对你莞尔一笑时,你的修行在哪里?你的心又去了哪里?

没有纵欲过如何知道欲望有多么迷人和可怕?没有真正拥有过,何谈放下?

可也有人说,那些欲望一旦拥有过,就无法再放弃了

电影中达世的选择是:放下半世修行,踏入名色红尘。他娶妻、生子、赚钱、争斗、外遇......

可是修行,真的是要出家要斩断七情六欲才可吗?还是它就存在于世俗的七情六欲当中呢?

换下僧袍穿上俗衣的达世拥有过这些欲望之后,真的就可以灭弃欲望成佛了吗?

导演抛出的第二个问题: 修行到怎样的境界,才能证明你真的不会被欲望所奴役?还是说,你只不过是未曾真正走过红尘?

拥有了这些欲望的达世并没有如愿灭弃欲望成佛,就像当初20岁的他完成了3年3个月3星期又3天的禅坐“本尊闭关”后追问师傅时说的那样:

“严守僧人戒律后,应许给我的自由在哪里?我们矢志禁欲,但应许给我们的满足在哪里?”。

同样,拥有欲望之后,他的自由他的满足他还是不知道在哪里。

山洞里无名禅师给达世展开的卷轴上写着:你所接触之物,皆为学道之处。

一切都是遇上和体验,这部电影真正从真实的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影片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达世的妻子琶玛,自始自终在红尘坦然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欲望,从容应对每一个“无常”。

可是,无论山洞无名禅师还是达世的妻子琶玛,也许他们都不能解决达世的欲望。满足欲望是欲望,谁说灭弃欲望不是欲望呢?

“满足一千个欲望,还是战胜一个?”这是导演抛出的第三个问题。

而达世,他选择脱下俗衣再次穿上僧袍。他抛弃了他的妻子和他的孩子,在回往寺庙的路上他遇到了他的妻子琶玛。由此,有了琶玛和达世的那段精彩的对话。

对话最后,琶玛说:达世,若你渴求佛法,像对我的爱欲一样强烈,你可成佛,在今生,这幅躯体。

影片从始至终只是提出问题而没有答案,我们看到的只是每个人不同的选择,或者也能看到让每个人做出那个选择的背后的东西。

你可能感兴趣的:(欲望不是我们的敌人,虚伪和逃避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