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材解读

《观潮》这篇文章写的是钱塘江大潮的壮观的景象。钱塘江大潮之所以壮观,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阳、月亮、地球在一条直线上,这天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最大。钱塘江入海处杭州湾,外宽内窄,呈喇叭形,东面的湾口宽达100千米,而西面的海宁市盐官镇附近,却只有3千米。涨潮时,潮水从湾口涌入,向西奔来,受渐渐狭窄江面的约束,潮越来越高,便会形成钱塘潮。另外,钱塘江从东至西的海底越来越高,再加上入海处越来越窄,造成海水涨潮时,浪潮掀起两丈多高的水墙,气势宏伟,形成天下奇观。

文章开篇点题,引起下文。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谢了钱塘江大潮的景象。第二自然段点明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地点(海宁市盐官镇),“横卧”一词让我们想象到钱塘江的宽阔、宁静,雨后江面的描写更让我们感受到钱塘江辽阔、静谧,缭绕的薄雾,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增添了这份朝来前的安静,像害羞的小姑娘在人群中安静地站着,不敢发出声响。

接着,“闷雷滚动”,轰隆隆的声音从远处传来,江面却是没有动静,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就像一段音乐的前奏。这样的序幕注定要有更奇特的景观呈现。过了一会儿,形状发生了变化,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白线,响声越来越大。紧接着,白线拉长,变粗,变成两张多高的水墙。声音也如同山崩地裂。我们仿佛听到了巨大的声响,看到了潮水掀起,势不可挡的壮观景象。作者用“两丈”“水墙”让我们想象到潮水之大,仿佛无可抵挡,又用“千万匹白色战马”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大潮之形,“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让我们仿佛看到大潮的雄伟气势,这样气势宏大,罕见,令人不寒而栗。

潮退之后,浪潮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仿佛一场仗还没有打完,战争的硝烟仍弥漫在战场一样。潮水的力量太大,一时难以恢复平静。

文章语言朴实,记叙有序,并能让人在简洁的文字中想象画面。让人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潮》教材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