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乐
好友陈超自封70万粉丝的大V,做视频是他的拿手好戏,也是他每个月变现过万的秘密武器,因此他在我面前经常得瑟得不行!
不过有一招可以拿住他,只要提到写作,他马上就神气不起来了。
早上他想写篇关于华为的文章,结果观点想好了,素材也找好了,还拜读了几个写作大牛的文章,可,还是一个字都憋不出来。
往常这个时候,他就会开始拼命找课程来听,好像把写作课当成救命稻草一样,据我所知,他几乎把市面上所有的写作课报完了,但依然一拿起笔就“难产”。
你是不是也是这样?虽然看的书,听的课不算少,但动起笔来,却还是脑袋空空。
遇到这种情况,你是否也会认为是输入太少了,而增加输入之后也并没有改善这种情况。
其实,你的问题不是因为输入太少了,而是缺少整合知识的能力。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经常有一些学员发文章给我点评,看完我告诉他们这里要加一个某某人的案例,那里也要加一个谁的案例。
听完他们一拍脑袋,对哦,明明这些例子都知道,可是一动起笔,浑都忘了,一点也想不起来可以调用这些案例。
为什么你学了那么多知识,依然无法整合利用?原因是这3点!
1.喜欢碎片阅读
朋友陈超就是一个喜欢碎片阅读的代表,他从来不看书,所有输入都来源网上的碎片信息。
这里东看一点,那里西看一点,看似学了很多东西,但这些东西之间往往缺少了有机联系,就像零散的卡片一样,没办法拼凑成一幅完整的地图出来。
正因为知识点都是零散的,碎片的,写文章时,没有经过思考加工的话,自然很难把他们同时组合到一篇文章里面。
2.没有自己的思考
在《认知突围》里面,作者把知识分为几个级别。
第一个级别是信息知识,指的是我们从外界获取到的底层知识,比如我们从阅读和课程中看到的,听到的,都属于这类知识。
第二个级别的知识是加工知识,当我们获取了信息知识后,经过大脑的思考和加工,逐渐修正自己的认知,并内化为自己的认知能力。
加工知识才是真正属于你的知识。
第三个级别是体系知识,当大脑对信息知识加工处理,便是往我们的知识体系里面不断添砖加瓦,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完善而周密的知识体系。
而很多人的知识一直停留在信息知识,并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
比如你在读书的时候,并不会思考作者说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会这么说?作者说的观点正确吗?正确的话要怎么做?不正确的话,那么正确的观点应该是什么?又如何去证明?
想想你是不是这样?
别人告诉你一个观点或一件事情,你通常都是全盘吸收了,但不会去思考背后的逻辑和本质,只停留在表面上的认识。
这样一来,就无法拥有深度思考能力,知识只是从你的脑子里流过,但没有被理解,更没有被真正地内化。
3.无法找到相似点
为什么很多人的知识不能变成一个整体?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无法洞察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点。
比如,上个月,A学到了一个荷花定律,说的是荷花刚开始迟迟不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某个节点,它会一下子开满池子。
昨天,A学到了一个飞轮效应,一开始要让一个轮子转动起来很费力,但只要转动起来了,因为惯性,后面就算你不花力气,它自己也会持续滚动。
这两个观点的概念完全不同,但探究背后的原理和规律,其实说的就是同一个道理:任何事情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坚持就是胜利。
那很多人学习的东西不少,但就是缺乏一种把知识穿到一起的能力,脑海里的知识散乱不堪,同样的知识点,只要换个概念包装一下,就把他们唬住了,就不会用了。
由此看来,整合知识的能力是很关键的,它不仅会影响到我们的认知能力,还会影响我们的思考深度。如果无法掌握这种能力,学再多的知识也是无用功。
那么,想拥有整合知识的能力,我们需要怎么做呢?
第一,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面
想要整合,首先你脑子里得有很多东西,就像我们要做一桌子菜,你得准备丰富的原材料吧。因此,先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很重要。
阅读:学习知识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阅读,通过阅读,我们可以获取前人的智慧,站在牛人的肩膀上学习,弥补自己认知上的不足。
见人:除了书本之外,跟厉害的人进行联机学习也是一种快速成长的方式,你可以先打磨自己的知识模块,跟别人进行知识置换,从而达到知识跃迁的效果。
旅行,旅行是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径,出行的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大量的新事物,见到很多寻常见不到的东西,这时候就会接收许多新知识,逐渐丰富我们的知识面。
第二,带着问题学习
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过分追求数量,却不重视质量,比如我们经常在朋友圈立下目标,今年要多几百本书……
而这种追求数量却不考虑质量的学习,阅读效果却往往不佳,因为很多人把重点放在读了多少本书上面,而不是获取了多少知识。
这种不加思考的阅读,只会逐渐摧毁我们的思考能力,让我们变成接收信息的机器,大脑完全得不到开发和锻炼,这样的阅读仅仅是表面功夫,没法学到任何精髓。
因此,无论是读书还是听课,我们都要时刻保持思考的能力,这个观点说什么?是怎么论证的?如何辨证去看待等等。
带着问题学习,效果会更加明显,最重要的是养成独立思考能力,把知识分析,拆解,分类,整合之后,我们才算完成了真正的学习任务。
第三,形成知识晶体
当你的知识变成晶体的时候,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这时候你才能针对一件事展开不同角度的探讨,以及提出更深层次的见解与洞见。
而要把知识变成一个整体,我们就要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关系,古典老师在《跃迁》中,把知识分成4种关系。
1,树状关系
树状关系体现的是事物之间层级与层级的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包含关系。
比如说到26个英文字母,我们就会想到ABCD……
英文字母就是总级别,ABCD就是分级别。
通过树状关系的呈现,我们很容易理解事物之间的从属关系,也能够主次分明地阐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2,关联关系
比如,我们前面说的荷花定律跟飞轮效应说的都是同一个事物,他们彼此之间就是一种互相关联的关系。
明白这一层关系后,写起文章就能更好的运用相关的知识,由此及彼,由点带面的展开你的观点,而不会呈现出一种脱节的状态。
3,序列关系
序列关系说的是一种流程图式的知识结构,用来展示事物之间的前后关系或因果关系。
这个很好理解,比如要先拿到原创标,才能参加青云计划,这就是前后逻辑关系。
因果关系怎么理解呢?比如某人因为办事不利,经常得罪客户,老板把他炒了,经常坏事是原因,被炒则是结果。
4.数据关系
数据结构比较常见的就是柱状图,饼图,和增长曲线。数据关系代表的是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的一种动态关系。
比如说,你1月份涨了5000个粉丝,2月涨了3000,3个月涨了10000,那么这就是一种数量上的增减变化。
想要形成知识晶体,必须先确认事物之间存在哪种关系,然后进行分析和归纳,不断往自己的知识框架里加东西,久而久之就能锻炼出整合知识的能力。
第四,教是最好的学习
认识一个作者是职场规划师,他通过课程帮助一万人梳理了自己的职场路径。
此前,他研究了100多本职场指南书,还听了不少大牛的职场课。
经过自己的吸收,梳理,以及重新组合,加上在实践当中不断调整和细化,最后他从一个菜鸟变成这个领域公认的职场高手,连他都惊讶自己的进步如此之快。
当你想要教会别人一样东西,首先你必须有非常渊博的知识,而且要形成一个知识框架。
必须要求自己仔细地把每个知识点掰开,揉碎,彻底吃透。
这样你才能变得更专业,才有源源不断的知识分享给别人,不至于把自己掏空了,这也是一种化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的方式。
霍夫曼斯塔尔说,知道如何活用知识最重要,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次之,拥有知识再次之。
最顶级的学习方式,不是知道了多少知识,而是活用了多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