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带给我们的人性思考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网图侵删

在灰暗的电影画面中,一个高大的男人哭着,走在异常凄惨的街头,周围破败不堪,身边满地狼藉,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而他又经历了什么?这就是波兰电影《钢琴家》的精典镜头。

影片《钢琴家》是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瓦拉迪斯罗•席皮尔曼的自传小说《城市之死》改编的。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的华沙艰难生存的故事,真实还原了战争给人类所带来的痛苦和伤害。

导演和主演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他的一生充满争议,却毫无疑问地成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导演”之一。

《钢琴家》于2002年上映,属于二战集中营题材的反战片。正是这部影片,在他从业26年后的2003年,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导演,领跑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三项大奖,斩获第55届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和钢琴家席皮尔曼一样,也是二战的见证者和幸存者。

他的父母都是波兰裔犹太人,他的母亲死于集中营,父亲幸存。而当时只有八岁的他,靠着集中营铁丝网的缝隙才得以逃脱,作为幸存者在战争中活了下来。

晚年的时候,他决定将这段人生阴影,用一部《钢琴家》冰冷地呈现出来。正因为他亲身遭受过纳粹的迫害,所以他心里非常清楚,他在影片中要表现什么。

比如,席皮尔曼从集中营里逃出来,并被告之“不要跑!”这段场景,就来源于导演波兰斯基的一段类似的经历。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主演:艾德里安•布洛迪,饰演主角席皮尔曼。他凭借此片及这一角色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奥斯卡影帝。

艾德里安是在伦敦的报纸上看到此片的广告去应征的,条件是会弹钢琴,刚好艾得里安本来就会弹琴,还上过钢琴课。

据说,在伦敦有一千四百多位男演员为席皮尔曼的角色试镜,导演都不太满意,最终导演与艾德里安在巴黎见面,这次就认定他是最佳人选。

艾德里安为了这个角色,每天练习4个小时的钢琴,身高183公分的他,更是减去36斤,体重最后只剩61公斤。

他说:“这部电影的本性,让我觉得有巨大的责任要演好他。导演让我饿一段时间,坚持要我减掉大量的体重,那样我们就可以从几场饿肚子的戏开始拍,用了六个星期我才减掉30磅”

杀戮与死亡

影片的开头,主人公席皮尔曼,作为波兰电台的钢琴师,在纳粹占领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当他正全情投入,完全沉浸于优美的音乐之中时,突然一声巨响,电台遭到了德军轰炸,然而他的指尖还在钢琴键上停留,实在不愿意终止那首尚未弹奏完的曲子。

可炮火也在继续,在同事们的崔促下, 他不得不停止录音,逃离了电台,从此便被战争所裹挟。

德国以“闪电战”手段发动侵略波兰的战争,仅仅27天,华沙全境沦陷。而此时的整个欧洲,几乎都存在普遍虐待和迫害犹太人现象。“犹太人”——这个提及二战就不得不涉及的名字就成为了这部电影的主题,作为犹太人的钢琴家席皮尔曼正的一家,也不例外。

德国人从勒索财富到限制出入,从限制就业到驱逐人口,犹太人被沦为贱民和“二等公民”。

德国人强制犹太人在右臂佩戴醒目的六角星标志的犹太籍臂章,席皮尔曼认为这是一种屈辱,他说:“我不戴。”很多人都这么说,可是他们最后只能妥协。因为稍有不慎便面临严打和屠戮风险,所有的犹太人,都笼罩在水深火热的困境之中。”

你看,在一个寂静无声的黑夜,德军突然闯入一家正在吃晚饭的家庭,一个因无法起立鞠躬的残疾老人,连人带轮椅从楼上的阳台上被活活丢出去,摔死在路上。

你看,一个老奶奶的半碗稀粥因被抢劫而打翻在地,她哭得声嘶力竭的同时,那个同样苍老的老爷爷趴在地上狼吞虎咽。

你看,一个年轻的姑娘因为问了一句“你们要带我们去哪儿?”而惨被爆头,一颗子弹穿过了她的脑袋。

你看,所有犹太人被聚集在一个火车站的广场,漫长的等待中,席皮尔曼的父亲掏空全家人身上所有的钱,以20元的“天价”买了一块牛奶糖,被分成六份的糖块,成了全家最后的午餐。

你看,刚被赶到集中营的犹太人在德国士兵的皮鞭下奏起欢乐的乐曲,两眼含泪地跳着欢快的舞步。

你看,新年的夜晚,犹太苦力们挨了一顿皮鞭,理由是那帮德国兵在庆祝新年。而类似的场景在这部影片中比比皆是,战争中被压迫的人民,只能无奈地忍受痛苦,以求得一丝生的希望。

死里逃生

德国人最终还是毫不留情地对犹太人下手了,他们被强制迁往距华沙三百公里外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火车终于进站,通往列车的道路两侧站满警察,监视着这群人缓缓通过。在德军枪托的殴打下,拥挤的人群被塞进了运载牲畜的车厢。席皮尔曼的一家也在这一队伍当中。

就在即将上车的一瞬间,一个德军雇佣的犹太警察突然把席皮尔曼从人群里拽了出来。眼看自己的弟弟妹妹扶着母亲上了车,眼看着父亲四处张望在寻找他,席皮尔曼挣扎着高喊:“爸爸……”

那个警察把他推开,喝令他逃离:“笨蛋,你犯什么傻?我救了你一命,滚!”

席皮尔曼楞了一下,突然意识到什么,撒腿就跑。

“不要跑!”那个犹太警察在背后压低声音叫住他。

席皮尔曼从容地在警察队列的背后溜出了车站。他虽然逃离了去奥斯维辛集中营 (死亡工厂)的灾难,但是没想到,他漫长的如乞丐蝼蚁般再一次逃亡也由这一刻正式开始了……

孤独求生

他侥幸得到一位朋友的帮助,暂时躲在楼房的一个房间,不能外出,不能发出声音,总之,不能让别人知道屋里有人。总要等到朋友几天一次来送些吃的用的,他才能洗洗衣服。但战争愈演愈烈,朋友不得不抛下他,回老家寻得安全的住所养育儿女。

他实在饿了,只能离开这所房子。尽管此时的他恶病缠身,却还要在搜捕中奋力逃亡,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受尽种种羞辱和折磨,但他仍旧顽强地活着。

艺术的力量

一天,他发现自己住的这个废墟阁楼下的房间里有一架钢琴,他真是喜出望外。但钢琴师却不能出声,于是他将手指悬在琴键上尽情演奏,沉浸在一个存于内心深处纯粹而美好的音乐世界。

当他终于找到一只未开封的罐头,正想方设法要把它打开,而这罐头咕噜噜滚到一双大皮鞋面前时,紧追罐头的他抬头一看,发现这是一名德国军官。

席皮尔曼慌张极了,感觉自己的末日到了。德国军官问他是干什么的,他如实回答:钢琴师。

德国军官让他去演奏一曲,他弹奏了钢琴曲,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这位德国军官,不仅没有杀了他,有时还给他送些吃的东西。正是在这位军官的良知与善心帮助了他,才使钢琴师得以在一片废墟中存活了下来,撑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还有这样一幕也是令人难忘的。德国人被打败,终于敢走出废墟的钢琴师却又因穿着德国人的大衣而遭到误会,别人问他:“你怎么会穿着那鬼东西?”回答只有一个字:“冷。”这是最真实的回答。

而真实的总是不会那么圆满,救过席皮尔曼的那位德国军官最终死在了战俘营。

人性的光芒

影片的最后,在那场战后的音乐会上,钢琴家弹奏了一支完整的曲子,这一次没有炮火的轰炸,更不会有人打扰他。而观众们也能在这支曲子中,慢慢体会这部电影所赠与我们的一种真实的回望,以及深入灵魂的震撼。

一方面,当曾经发生过的真实鲜活的事件再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让我感到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多么幸运,平日里的那些抱怨显得多么苍白和肤浅。

所以,当主角重新成为了光鲜亮丽的钢琴家,在辉煌的音乐厅里奏起肖邦的波兰舞曲,我流泪了。为他的可能已惨遭杀害的家人,不知所踪的恩人,以及无数二战时期死于非命的犹太人而心痛。

另一方面,战争也教会我们认清人性,比如在即将奔赴集中营,而把钢琴家拽出人群的那位犹太警察,为躲避追捕而躲藏在房间里照顾他的朋友,还有那位不知姓名的德国军官。

说起德国军官,确实要有新的认识。战争是复杂的,人性也是复杂的。

尤其是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各种行为,更是人性在战争中的复杂表现。战争能够摧毁了世界,但人性的复杂和变化可以在这种绝境中加倍地显示出来。

所以,我相信,纳粹也会有尊重艺术帮助犹太人的军官,为纳粹卖命的犹太人警察在迫害自己同胞的时候也会救下我们的主角。

也有同是被德国人奴役的波兰人却大声叫嚷着要抓住犹太同胞,在德国人穷途末路之际隐忍胆小的波兰人也开始反抗起来,上层贵族的犹太人整天去酒馆闲聊而不顾外面同胞死活的也大有人在。

可以说,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检测出人性的光芒,特别是战争年代。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最好的时代!我们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网图侵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钢琴家》带给我们的人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