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我们也在跌撞中长大

这次不想刻意抽离出来讨论影片、原著的网络争议,只想说一点自己的话而已。

上一次有这么强烈反映的现实题材电影,可能就是《我不是药神》了吧。有时候真的就是,抱着平常心态反而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次在影院得到了情感的宣泄,真的是满足、激动,立马跟身边朋友说值得,当然没有我的安利她们一样会去看这部电影。

我一直都认为中国影视方面,最薄弱最致命的一点,就是故事讲不好。服道化等一些技术方面都是用来更好地填充故事,情节发展、人物设置起码要满足逻辑畅通的设置,但是很多影视作品都做不到及格线。人物好坏一刀切,角色情感在一瞬间转换,没有情节铺垫,爱恨张口就来,这也是现在说的最多的“没有信念感“。这次故事讲的很好,我不管其他一些为了过审而增加的东西。看的时候,看完之后,我都沉浸在这个影片中,演技带来的惊喜,故事带来的冲击,都值得一切的好评。


先说说情节。

影片开头的情节按照常理发展,猜测到了跳楼、转换受害者、外表温柔内心恶毒的带头欺凌者。我一直在等着小北的出现,等待他以何种方式进入这个故事。然后他出现了,带着黑白分明的态度“不是被人欺负,就是欺负别人“,与陈念的生活产生交集。之所以让人内心产生巨大情感反应,就是因为角色不是非黑即白,他们鲜活又立体,不需要接受常规的世俗道德审判。

我理解警察,我也理解陈念和小北的方式。

警察说,为什么你们不选择报警。

但陈念和小北真的不认为报警真的可以拯救他们。

就像影片说的,出事了,警察找校长,校长找老师,老师找家长,家长找孩子。死循环,没有解决问题,大人们失去了孩子的信任。

而陈念和小北,用他们自己的方式,保护自己,对抗世界,并深信这样可以让彼此走出牢笼,因为他们相信彼此,有共同的信念。

但因为他们是少年,用稚嫩的方式,顽强地生活在这片灰色天空下。他们需要学会更多的道理,避免犯下不自知的错误。


影片有几个点真的让我很感动,同时也很感谢导演没有设置常规情节,让这部戏更进一步升华。

1.很多人同样被两人在看守所见面时候的场景所动容,无台词,只有演员的表演。一直看着对方的眼睛,因为能再见一面欢喜,又知道后面各自等待彼此的是什么,眼泪中全都是无力与不甘。谢谢导演在这里没有安排一个字的台词,我们只需要看两个人嘴角露出的笑和止不住的泪水,所有的情感我们都接收到了。以前上课的时候,老师很严厉地说不能用台词、音乐去推动任何可以通过表演展现的情节,无声胜有声。

2.第二个是片尾两个人的对话,我误以为他们在同一辆车,没想到只是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影视语言通过技巧只会更加升华主题,而魅力也正是在此。感谢导演最后给了一个爱与希望的结局,我曾一度不接受美好的影像,因为我觉得现实太残酷了,不会有大欢喜的结局。但这个观念慢慢在改变,呈现事实的残酷是必要的,但是美好的憧憬也是需要的。这样我们在了解到血腥残忍后,会相信一切都会慢慢,一点点好起来的,这也是影视作品产生社会影响力的希望。

3.关于陈念情感的变化。对小北心理防线应该就是在写下欠条那次,小北开玩笑后, 陈念也笑了,可能也就在那个时候,觉得这个少年并不是那么危险。陈念哭过很多次,但都是咬紧牙关默默地流泪,唯一一次放声大哭是在她从背后紧紧抱住小北,不让他去报复。陈念哭出了声,毫无顾忌,彷佛这才是一个女孩受到伤害的反应。我想这个时候,她是内心真的有了安全感吧,把自己的外壳剥下,做一次只有18岁的陈念。

*胡小蝶和陈念一起拿着牛奶箱,走路的过程中喝掉了一瓶牛奶。这里我有一个解读,这是胡小蝶在跳楼前,对欺凌的一个小反抗。可能平时她拿不到属于自己的牛奶,被同学恶意玩笑拿走,一直没有牛奶喝。影片给了这箱奶一个镜头,一瓶插着吸管的瓶子放在里面,这是胡小蝶以结束自己生命为结局,给自己提供勇气。

* 小北给陈念头上套了个纸袋子,让我想到了情书,不知导演是否想借此表达纯洁的爱恋。


回到现实。

最近关于未成年犯罪的新闻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反应,不少社会真实事件的发生令人发指,网络纷纷指责未成年保护法变成了“未成年人犯保护法“,影片也映射了这个问题。小北用自己还未成年的理由骗了陈念,就是套用未成年人无论发了什么罪,未满18岁就是免死金牌,一切都有余地。这种想法可笑吗,别说孩子们,就连很多大人,都缺少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

如今,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正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审议,专门增设了校园欺凌等情况。不管现实如何,我们依旧要对社会怀着希望,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很多,但不能轻言说放弃。我一直都坚信,只要身边的人一点点改变,一切都会慢慢变好,只是时间,只是时间。

最后,希望所有遭受过磨难的人,能够平安健康。也希望,在碰到生活上难过的坎时,能坚强地走下去。

(祝贺易洋千玺打开大银幕之门,默默地再刷一边四字弟弟的“我和我的时代“)

你可能感兴趣的:(《少年的你》我们也在跌撞中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