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业务的池子中任意遨游

当我们入职一家新的公司,或者新接手一个产品的时候,都需要一段时间去熟悉,以下主要讲述如何快速地掌握一个全新的业务和产品。

一、把框架弄懂(一天)

首先我们需要找人讲给我们听,集众人所理解,帮我们勾勒出一个最基础的框架模型,对新的业务和产品,产生一个初步的印象,之后再去慢慢地印证和完善自己脑海中的这个雏形。可以找leader,前任产品,共事产品,相关对接系统的产品各讲一遍,主要听产品规划,框架、业务流、数据流,这些比较大的东西。 

二、把逻辑弄懂(三天)

看留存的文档,尤其是PRD,一遍看懂,二遍质疑,三遍优化。在看懂逻辑后,最需要的是学会提问,盲目的接受之前大批量的文档内容,只会让自己的思维变的更窄,容易被前任所做的东西限制,新人新入一个行业所具有的便是创造力。所以记录下此刻产生的所有疑惑,直到未来别人为你一一解答,或者自己给了自己一个回答。在第三遍的时候,便是去优化前人的逻辑,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路,去重新看待一个问题,如果不能有更优的解,那么只能说明之前的逻辑无懈可击,但是这基本是不可能的,最多做到在当时是最优解。

据说在程序员界,每个人都会觉得前任写的代码和屎一样,宁愿重写也不去review。

三、把功能弄懂(两天)

这个方法就是写测试用例,测试可以不会产品,但是产品一定是会测试,无论是验收功能,还是测试思维,都是很重要的技能。创造和发现本就是需要兼容的两种能力,而把功能弄懂的最专业最全面的方式就是写测试用例,写完后,再对比测试写的测试用例,验证下自己的测试思路,总会有所获。

四、把业务弄懂(两天)

去业务方那里轮岗,或者做客服,当我们接受完来自产品的正面信息时,就可以去听听业务方或者用户的负面吐槽,任何事物的看待都需要正反两面的,才能立体地展现,而不仅仅单纯地看一个面,其次使用者的理解才是产品的灵魂所在,你设计的有没有灵魂,不是你说的算的,在于使用者有没有发现灵魂、发现价值。

最后,在业务的理解层次中,业务方就算能力再弱,他也属于中高层,当你可以用产品去指导业务发展的时候,你才是处于比他更高的顶层。

五、把数据弄懂(一天)

找研发要数据库表结构,数据口径定义,算法的基本逻辑,脚本的作用和运行逻辑以及接口文档。

首先了解数据库表的结构在今后会有很多的作用,毕竟B端产品的一个设计思路就是对数据的处理。一个是提数的需求,一个是新增字段新增表结构等需求,以及部分功能的取数逻辑设计,最重要的是和开发的沟通效率和专业度,都需要基于你对数据库表的理解。简单地就是知道系统的哪个字段在哪张表,并且知道这些字段和表的联系,即使不懂技术也能知道这些。其次就是脚本的运行逻辑,这个在出现bug的时候,对于排查特别重要,还有就是之后的一些流程的设计都会关联到脚本的运行时间、顺序、触发、输入输出等逻辑。最后是接口文档,接口的调用,可以让你知道你的系统有和哪些系统做对接,有哪些数据是来源于其他系统,还有哪些系统是消费了你的数据,之后在重构、或者排查bug的时候,都需要注意到这些。

例如,某个功能挂了,快速定位是某服务商的接口挂了,推动对方修复,避免损失。

例如,自己重构了某个数据口径,需要告知调用方做调整。

例如,部分特殊订单不在总订单表里,所以取数的时候要取两个表,避免数据遗漏。

例如,表里有假删的数据,原本做了过滤,新设计的一个界面也调用了这个表,也需要做过滤。

例如,业务方的作业时间调整了,而你的脚本运行时间却忘记调整了,导致数据没有产生或者同步。

六、把思路弄清(一天或长期)

主要了解这个行业的背景,我一般会先去知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pmcaff、自媒体或者专业论坛看一些碎片化的文章,看很多大概几十篇以上,集百家之长,看过的文章第一遍都会用印象笔记剪藏,第二遍会去改写文章,主要是去掉没用的表述,以及标红重点的内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第三遍是归类这些文章的内容,写一些输出或者笔记。最后如果自己有实践了,就会去写一篇文章。很普通的输入输出模式,但是上手又很快。一周就可以把一个行业表层的东西弄清楚,甚至一些大牛的理解可以让你先看到一些深层的东西。到了你真正要理解深层的时候,则需要长期去沉淀、系统化学习和实践。

综上,新入职一家公司,新接手一个业务和产品,多加点班,一周就可以上手,两周就可以接需求,三周就可以做项目,甚至能力强的,有想法的,其价值已经超过了前任产品。可以在业务池子中任意遨游,没有瓶颈的限制,直到把自己的池子扩大,再去加深。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在业务的池子中任意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