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读下去,等于没读。至今为止,你读过那么多书,到底记住了多少内容呢?
今天要分享的书是《如何有效的阅读一本书》,作者奥野宣之。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肯定会对这个题目嗤之以鼻,读书谁不会,十多年的书怎么可能白念呢?
看完之后才发现,我是井底之蛙,错的离谱。
读书的时候,我就会不自觉的想:“所谓‘理解精髓就好’只是个美好的愿望,那是机会主义者让自己更安心的理由。”而且,长期读书的人就算认真读过某本书,也会因为要继续接触很多书籍最后连之前的1%~2%都没记住。只是这样读过等于没有读过。如果只是用眼睛读过,而不是记在脑子里,读再多书也没有用。
作者一下点出了我曾经想过,但是羞于承认的事实。很多书,读过一段时间之后,再去回想其中的内容,已经是模模糊糊了。但自己还是觉得,有些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可能在不经意间,书中的想法,已经给了我积极影响,不用太在意还记不记得原文是怎么说的。自欺欺人。
作者提出的将读书结构化:
①选书(收集信息)
②购书(高效的购买方法)
③读书(确立读书重点)
④记录(与书对话)
⑤活用(反复阅读)
其实以上的五个步骤,每一个都不是新奇的环节。作者的高明之处,是明确了,每一个步骤要达到的目的,并贯彻始终的积极记笔记。
首先,要明确,我读书的目的:吸收书中的知识,并为我所用
明确了这个目的之后,第一步是要选书和购书。
怎么选书?坐在椅子上凭空想一个?
跟书有关系的信息就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境里。
“微博热搜出现了一个作者,他的作品还真没看过,有那么经典么?”
“这个电影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原著中对这个人物也是这么描写的么?”
“工作中的这部分真的让人头疼,有简单的解决办法么?”
当生活中的这些片段,随机闪现的时候,记录下来,积累在笔记本里,这就是你之后选择书的范围。
无论是通过电视,手机,还是朋友的推荐,都可以添加到你的购书清单里,在不断细化这份清单之后,去书店的时候,就不会被包装上的广告词迷惑,买回一本你根本不感兴趣的书。有了购书清单,就可以主动选择书籍了。从第一步就增加主动性。
接下来就是读书和记录。
当你以思想输出为前提去读书时,思想输入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
作者贯彻始终的一个观点就是,读书的时候要写读书笔记。
同时也介绍了一种“葱鲔(wei)火锅式”读书笔记:摘抄+评论。
作者强调,要彻底地专注于“对自己很重要的事情”。这不是语文考试,没必要去拼命思考“笔者想要传达什么”,只要关注自己想关注的内容就好了。
摘抄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评论写下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想。
记录感想的时候,只专注于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这样才能让读书笔记更有内涵。不管多简陋的一句话,都应该转化成语言,踏踏实实地落实在纸上。记录下来的摘抄感想,之后才有可能成为知识积累库的素材。
最后是活用。
积极输出促进思想内化。
读书的时候,老师常说,难题你学会了之后,给其他同学多讲几遍,你会理解的更深刻。同样的道理,为了向别人传达自己想法,就会下意识的重新组织语言,这样在表达的时候才会更通顺。这样的重构过程,就会使你对你输出的内容更加深刻
写读书笔记就是第一步的思想输出,之后整合,思考,调整,写文章,帖子,又是一种输出。
作者最开始也言明了,读书要有目的的读。我要谨慎甄选我需要读的书;我要把我读书过程中触动,颠覆我想法的观点,记录在我的笔记中,并记下当时我的感想;我要把我读书之后记录下来的成果,整合输出出来,写成文章给大家看,给自己看,让自己更好的消化吸收书中的内容。这样的流程下来,我才不算白读一本书。
自此,为我曾潦草读过的书感到可惜,为我读过了这本书有所感悟感到万幸。
希望我的分享,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