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个信息过剩,物欲横流的社会,每个人都感受着这个世界的拥挤与杂乱。
但少有人能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换来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做回自我,专注当下成为了一种奢侈,摆脱对过去的怀念,对未来的焦虑,更成为了奢望。
《断舍离》整合瑜伽修行中的“断行”“舍行”“离行”,教会人们从整理住所的杂物开始,从外到内改善心灵环境,以需要·合适·愉快为标准,从此让自己过上彻底焕然一新人生。
这本书通过教授学习和实践断舍离,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关注外界回归到关注自我,从而摆脱对过往的执念、未来的忧虑和现实的逃避,收获怡然的人生。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
01、化解执念是断舍离的开始
某位哲学家曾说过:
“人们总是习惯思考‘有效性’,却往往忽略了作为‘有效性’前提的‘必要性’”。
人们对于物品的执念通常体现在以下三点:
整理太麻烦(逃避现实型);
丢了太可惜(执着过往型);
以后总会用上(忧虑未来型)。
当我们面对物品时,往往下意识地从“这个东西能不能用”的角度来进行取舍和判断,而不是从“这个东西需不需要”的角度来取舍的。
这种“物质轴”的思维,导致那些还能用的物品,继续留在我们身边。
70多岁的千惠夫妇家,客厅里一片狼藉,桌子上的杂志、零食、茶碗、报纸、遥控器……如一个垃圾堆场一般。
作为垂钓爱好者的男主人,钓鱼工具也充斥在房间各个角落。
他们总说,太忙了没时间、太累了没有力气、觉得哪一件都有用……
面对这种场景,作者反而没有做任何“整理指导”,只是坐着不说话、倾听。
在谈话的最后,作者开口说:“如果是想留下的,咱们不扔掉也没关系。”
结果,千惠女士突然拿起手边十几副团扇,说“这个不需要吧”,然后起身开始收拾东西了。
就这样,夫妇二人连续收拾了两天。
当作者再次去拜访千惠时,发现原先堆成小山一样的各类杂物居然减少了一半。
这个变化让作者很是意外。
作者完全没有做过类似整理家务的指导,那为什么千惠夫妇的家能获得如此大的整理效果呢?
是因为作者与他们深入的交流,逐渐打开心扉,让他们意识到自己说的某些话其实只是在找借口——不收拾杂物的借口,不丢弃废物的借口。
这,就是千惠夫妇的转折点。
这也是断舍离内在的本质——讲求的是内部的自觉自省的意识,而不是外部打着“正论”旗号的训诫。
因为,真正的“正确答案”本来就在自己心里。
有意识地去除自责的情绪,坦然地倾听内心的声音——“原来真的不能像从前一样”“我想改变”等这些声音会渐渐地转换为一种内驱力,让我们自觉地将实践进行下去。
这种良性循环会让断舍离的实践进展得更快、更深入。
断舍离除了以物品为思考基准的“物质轴”思维,还要注重以空间为主体核心的“空间轴”思维——确保空间的干净整洁,将物品尽可能地缩减成最适合的量。
断舍离就像“生活的新陈代谢”。
将物品的总量控制在适宜程度,同时有规律的更换这些物品,保持生活原本的自然状态。
每个人都更加重视“获得的自由”,而往往忽略了“放手的自由”。
自己的东西,如果认为对自己没有价值,不再适合,也不会给自己带来好心情,完全可以自由处理掉,不必在意任何人的眼光,没必要为东西本身留情。
别人的东西姑且不说,至少自己的东西自己要做主。
02、舍弃杂物,摆脱执念
作者说,东西是物质和精神的集合体,是“具象化的形态”和“抽象化的情感”的结合体。
对现在的自己来说,附着在物品上的沉重的‘执念’是不需要的。
枫女士一人独居,家里的杂物堆得放不下了。
另外她还有一个秘密——她没有告诉家人朋友自己离婚了。
她出生于一个传统保守的家庭,离婚无疑是个大忌。
这个秘密一藏就是7年,这7年间她从未有过什么痛快和释然。
当她参加作者举办的断舍离讲座后,才突然意识到家里的杂物多的真是惊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前夫的家具,真正对自己有用东西没有多少。
枫女士为何之前一直不处理掉前夫的家具呢?
因为她觉得离婚是件丢人的事情,,所以就把这些家具当作不存在似的,在家中随意摆放。
注意到这一点后,她立马就行动起来了。
把前夫所有的家具都“断舍离”,扔得干干净净,终于7年的压抑得到了释放,迎来了从未有过的痛快,甚至鼓起勇气把离婚的事情告诉了家人和朋友。
作者认为,当处理掉作为情感依附的物品后,上面附着的情感越是沉重,内心就越能感受到什么叫轻盈。
从表面看来,我们丢掉的是杂物,但是同时我们丢掉的还有看不见的世界——内心的“多余的执念”。
对过往的执念,只会成为我们现在前进的负担,越早摆脱,越早能如负释重。
03、做好自己,改善人际关系
人的烦恼大部分来自人际关系的问题。
实践断舍离后,最初碰到的一个大难题就是与家人、同居人的关系处理。
当一个人看自己的东西的视角改变后,别人的东西在自己眼中也会变得很碍眼。
人也是动物,也有很强的领地意识,当受到侵犯时,就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作者特别强调,在与他人同住的居所实施断舍离时,一定要注意不管自己多介意别人的东西,也不要随意地处置。
事实上大部分情况是越是介意别人东西的人,其实越没有充分收拾好自己的东西。
美香女士,几年来一直坚持断舍离,体会到了精神上的解放,但她的烦恼来自于有收藏癖好的丈夫。
他收藏成瘾,不断地购买、囤积。
美香女士一直苦口婆心的劝丈夫,但他根本听不进去,而且愈加顽固。
有一天,她看到丈夫的脸色越来越疲惫,随后又去书房看了一眼,发现东西多得都溢出来了,连地板都看不见了。
第二天,她换了种方式对丈夫说:“让我收拾一下你的房间吧,让它变成让人舒舒服服的新书房。”
她并没有说“赶紧给我扔掉”,而是换成“先把东西放在一个临时地保管吧”。
美香先把东西进行了分类,然后把丈夫最喜欢的电子管收音机放在墙内收纳柜里,并把石块放在玄关处进行展示。
丈夫看到自己的藏品能装饰玄关,心情变得越来越舒畅。
以前总是一副“我绝不扔这些宝贝”的顽固态度,却被认真保管那些没展示的东西的妻子的背影所融化,脱口而出“也不需要这么多东西”。
最后,丈夫把贵重的化石和电子管收音机捐给了乡土博物馆,东西的量大幅度减少了。
就像北风和太阳谁能最快让人脱下衣服的故事一样。
美香女士并没有强硬地处理丈夫的东西,而是让丈夫感受到什么叫舒适的空间,让他主动行动。
当对别人抱有期待,或是要责备别人时,要立刻意识到“首先自己要做好!”,主动地开始行动。
在不断地体验、积累经验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好如何与人保持恰当的距离,学会抛开人际关系的烦恼。
04、 舍得难舍的,获得应得的,有舍便有得
《老子》中写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意思是说,求学则日增,求道则日减。减之又减,终空无所有,无所有则无不所有。
这也是断舍离的思想精髓,舍得难舍的,获得应得的,有舍便有得。
居所杂物的减少,只是外在的一种表现,执念、欲望、忧虑及情感的减少,才是真正的目的。
活在当下,以自我的真实感受为主,当我们只保留自己需要且喜欢的物品后,就能够更加坦然和真诚地对待自我和他人。
如今的我们都在忙于应付快节奏的生活及繁重的社会压力,往往忽略了,生命是有限的,时空是有限的,可用的能量也是有限的。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实践断舍离,让生活回到原本的自然状态。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