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一出手又是佳作,这!就是中国偶像

在关于“XZ”的话题刚刚开始的时候。

Sir的第一反应是:

“徐峥咋了?”

有时你不得不承认自己老了,跟不上新话语权下的新定义。

比如说:偶像。

它已经开始特指“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的从事演艺活动的人群”。

即流量明星。

适应青少年审美需要,有颜值,有魅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崭新的幻想需求。

硬性指标:新鲜

渐渐忘了。

偶像本来代表着:在某些领域(不局限于娱乐圈)拥有一技之长的,并拥有影响力的人物。

令人崇拜的光环,可不靠一张精致的脸。

唤醒人们的追随。

或许只用一个剪影、一个标志、一个符号。

在流量新星一茬接一茬地更新换代,老鲜肉们不断挣扎追寻保鲜秘方,快速新陈代谢的“偶像时代”里。

老派的Sir固执地觉得。

真正的偶像。

从来不会变老——

 《不老人生》

纪录片《不老人生》是来自央视纪录频道,国字号的正规军出品。

一共6集,每集一个主角。

真正的光芒属于海报上一个又一个的“另类”偶像。

有的“偶像”很大牌。

摄像镜头就在身后,他鸟都不鸟,头也不回地把摄像师甩在门口。

有的“偶像”很唠叨。

面对年轻人三个注意,五个叮嘱,唠唠叨叨地把那点话说了好几遍。

关键是——

在讲究快节奏的现在,他们的步伐又太了。

老花镜、放大镜、轮椅、拐杖......

几乎是《不老人生》中时常出现的固定道具。

不是80后就是90后——

平均年龄88岁,最年轻的81,最年长的98。

老话说,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人生总有该慢下来的时候。

但他们偏偏最受不了自己的老。

像是有股劲儿憋着,每一秒都要与在我们赛跑,与时间赛跑。

比如他——

“新型冠状病毒肯定是人传人,病毒很可能来自野味,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

2020年1月20日。

这样一句话,成为了全国大规模防疫的转折点。

他就是17年前抵御非典,眼前正抗击新冠肺炎的中国呼吸病学专家。

84岁的钟南山院士

疫情集中爆发的那段时间,所有明星八卦暗淡失色。

除了不断刷新的确诊数字,所有热搜头条,都集中在同一种话题。

或者说,同一人身上——

#钟南山说......#

在疫情尚不明朗,信息渠道匮乏的当时,钟南山是大众心中的一根定海神针。

全中国都盼他说点什么。

可他在告诫大家别去武汉之后,自己却逆行奔赴武汉一线。

在这聚焦之下的钟南山,被敬佩、被膜拜,同时也被神话着。

面对媒体的过度拔高,钟南山曾多次声明:

“我只是一个看病的大夫。”

就如同在《不老人生》中,Sir就看到了这样一位固执、匆忙,甚至手忙脚乱的普通医生。

80岁的钟先生西装裤白衬衣,步伐稳健,精神矍铄。

行进速度,超过了身边的年轻人。

特别的是两只沉甸甸的皮包,装着电脑、资料、病历......像是古代将士的兵器,如佩物一般,被他随身而带。

急。

几乎是钟南山工作之余的主要状态。

一个很有趣的细节。

每当他大步流星地走向办公室,开展工作时,总有一道门挡住去路。

放下包,掏门禁,解锁看门。

几个简单的步骤,钟老都要叨叨几句。

这,这个(门)老关着

划分工作区域,隔离无关人员,一个合情合理的门禁,在钟南山眼里,变成了影响效率的障碍。

老头儿每路过一次。

就能再抱怨一次。

哎呀,这个门老是关着(×2)

在《不老人生》的镜头中,除了会诊、调研、研究资料,这双腿就似乎从来不愿停下脚步。

人,也一样。

面对镜头,只愿意聊专业。

面对热情洋溢的粉丝,他甚至过于耿直。

来安排“通告”的,是医院领导。

前来请他接见来自远方的贵宾,再三劝说“就礼节性的见一见”。

双手背后,点头哈腰,再三承诺不会占用太多时间,才让钟走出堆满案牍的书桌。

嗯,宰相要听将军的。

接待完贵宾,走出会议室,立刻骂骂咧咧。

来,品一品。

这钟氏一脸嫌弃。

- 什么事啊,什么事情呀又

- 礼节性的见一见就可以了

老调重弹的“干实事,说实话”?

这样说你一定不信,这桥段几乎照搬某些晚会的“正能量”小品。

但这部纪录片,会让你相信一种可能。

一种本来理所当然。

却在体制框架下,难以见证的可能——

过人的能力,敬业的态度,执着的毅力,能够打破明暗规则的制度游戏,证明自己的价值。

能力,不是“请客吃饭”。

敢医敢言

钟南山,现任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中国非典防治、重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等领域领军人物。

打开百度百科,各式各样的博导、主任、专家组长......一个又一个头衔看得人眼花缭乱。

证明他的权威地位,这一条最形象。

一位兄弟说:

钟南山啊,全中国的医生都是学他写的教材长大的。

证明他的职业道德,这一条最让Sir感触。

中国14亿的庞大人口,代表着我们有着全世界最多的病人。

不过他绕开了更容易立下科研成果的疑难杂症,选择了一条困难到没人愿走的苦路。

慢阻肺,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致死率高。

排名仅次于脑溢血、心脏病、肺癌,单病种死亡率最高的一种常见疾病。

患病率高。

我国慢阻肺患者数近1亿,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13.7%

但治疗手段极其有限,大多是以药物辅助缓解,改善病患的临终感受。

没有医疗研究愿意针对慢阻肺。

它的最大困难,在于诊断。

所以真正愿意搞慢阻肺的不太多

它并非急性爆发强烈症状的急性病,而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破坏的过程,发现需要就诊的,往往已是中重度的病患,容易错过最后的治疗时机。

简单说,病不难治。

关键要

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办法,只有一条:

被美国医学界认为“没有必要进行”的广泛筛查

在城镇、农村社区,进行肺功能普查。

整理出大量病例资料,用于调研,给出治疗方案。

比如。

普及慢阻肺相关常识,呼吁人们减少吸烟,改善社区空气环境。

再比如。

粤北地区慢阻肺高发,究其原因是因为生火所用的柴草极易产生烟气。

钟所在团队合作地方政府,推广沼气能源。

以及科研阶段。

与基层医务人员相互合作,进行双盲实验,研发治疗慢阻肺的特效药物。

两年后其中一部分患者,肺功能完全康复。

......

与如今让我们惶惶不安的新冠相比,这些成绩听起来好像是一件一件小事。

但也正是这些——

“谁都可以干,却没人愿意干的小事。”

让钟南山的医疗成果,获得了国际医疗专业的认可,也改善了中国人的健康理念。

需要钟南山耗费大量精力体力推动的,并非医疗上的技术难关,更是一直以来国民健康意识的理念障碍。

从以治疗为中心。

到以健康为中心。

这条苦路,钟南山走了47年。

这张拍摄于1973年的照片

钟南山一直收藏着

它是四十年前慢阻肺防治

和研究起步的纪念

为了什么?

Sir觉得,无关那些证明行业权威的头衔、名誉。

《不老人生》中,钟南山拎着两个皮包,脚步匆匆的开场白,可能就是这些努力的原因——

“我,是一个胸肺科大夫。”

事业如此,生活也是如此。

04年钟南山因为透支过度,突发心梗,做了支架手术。

在此之后,他捡回了运动的习惯。

每周2-3次。

健美、游泳、篮球,换着花样来。

脱下白大褂的他,一身完美肌肉线条,见棱见角。

为了生活,也是事业。

《不老人生》一共六集,并非着力展现世人所熟悉的荣耀,而是以自述的口吻,展现出上上一代人,探索与追寻、刻苦与勤奋。

除了钟南山。

还有,新中国第一位女指挥家郑小瑛;大庆油田的勘探者,地质学家李德生;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自主研发设计师倪光南......

一个个从历史中走出来的人物。

如今,他们依旧勤奋着。

81岁还在为中国自主创新芯片奔走;98岁还在主持研究“非常规油田”;91岁的她,依旧可以挥舞指挥棒,将讲述客家历史的交响乐传到更远的地方。

用真实人生,还原真实力量。

所以,再说说偶像。

Sir当然不会说,明星便没有资格做青年人的偶像。

只是我们需要知道,两种偶像的区别——

一种是承载幻想的漂亮载体;

一种是引导你前行的路标。

一种让你想方设法接近,见面会、签名、合照……

一种你无需相遇,只要你踏实坚定地做着自己的事,就自然而然地接近了ta。

《不老人生》就告诉我们,有这样一些我们曾经追随着的偶像,仍未老去。

这把年纪的我们。

又怎敢说老。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央视一出手又是佳作,这!就是中国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