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又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节日重阳节,可以说重阳节是最能表达中国人生命情绪的一个节日。


01「为什么叫重阳节」

古人把世间万物分为阴和阳两类,数字也不例外,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最大的阳数,是阳之极,农历九月初九,月和日都是九,两个九相逢,也意味着两个阳数相重,故称重阳

阳是正面,是光明的意思,重阳节代表着吉祥美好的寓意,但是九是阳数的极限,从阴阳平衡的理论看,物极必反、盛极必衰,过了九后,事物又会回到元点,所以重阳节也代表着要避免灾祸的寓意。

重阳节也有很多别称,茱萸节,老人节,登高节、菊花节等。重阳节延续下来的拜神祭祖、登高祈福、饮宴祈寿、秋游赏菊等习俗。这些别称和习俗也都无一列外都突出了祥和健康,消灾祈福的愿望。


02「重阳习俗」

拜神祭祖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中国古人,对于先祖的无限敬重、对于祭祀的高度重视,重阳节作为一个四大祭祖节日,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分量。在这一天,游子们风尘归来,人们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

唐代诗人王维曾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就在重阳节这一天有了登高、思亲,延续至今,重阳节依旧是在外的游子倍加思念亲人的日子。

登高祈福

在王维的诗中提到了“登高”,古人为什么在重阳节沿袭了登高的习俗?登高的习俗是怎么产生的?

登高的一个说法,就是为了避灾。《桓景除瘟魔》这是一个源于道教故事。据《续齐谐记》所载,汝南桓景随道士费长房游学数年。长房谓桓景:“九月九日家有灾难,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酒,祸乃可消。”桓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暴死,后重阳登高沿袭成俗。也从此有了九月九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的风俗。

在现代,登高的另一个说法,在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日,登高望远观赏美景,观赏漫长的寒冬到来之前的最后一瞬绚丽的秋景。

敬老祈寿

九是数字中最大的数,九有长长久久的谐音,九九重阳,隐喻着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由此,重阳节有为老人祝寿吉祥、长寿安康的节日寓意。

古人常说重阳是“辞秋”,是向秋天告别的日子,生命不会倒流,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回到过去。在人生的暮年,身体走向老态,心境走向苍凉,生命走向衰落......在一年秋尽、行至岁末的重阳佳节,去关爱、感谢、敬重,经历一生奉献、行至晚年的老者。

03「重阳节的发展」

重阳节,早在战国已然形成,直到唐代走入民间。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过重阳节的方式。

据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会。” 可以看出,在三国时期,古人过重阳的方式是和友人聚会欢宴。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到了晋代 ,古人过重阳的方式是,赏菊,品菊花酒,菊花糕,写写诗........


到了唐代, 重阳正式被定为了法定节日。 此后的宋元明清,每逢九月初九,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王勃、孟浩然、李白、王维、杜甫等大诗人也都留下过关于重阳节的诗篇。根据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写到的,可知那个时期,古人过重阳的方式就是一家人登高、插茱萸,吃重阳糕等。

1989年,为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敬老节”。


九九重阳,长久长寿,祈愿天下所有的长辈,身心安泰,福慧绵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今又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