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哪错了?

认真研读小学语文教材,可以清晰地看到,语文教材中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思路非常清晰。表面上看阅读占的比重比较大,写作占的比重相对较小,进而得出结论语文教材轻写作,重阅读,这实质上是一个错误的认识。从语文教材的编写内容来看不能轻易地下这样的结论,语文教材专家在编写教材时充分考虑了阅读与写作结合的问题,确立了以读促写,读写互相作用的基本思路。但在实际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却出现了重大问题。一线的语文老师都侧重教阅读,忽视了作文,甚至盲目指责语文教材忽略了作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声音,问题究竟出现在哪?是书编写的有问题?还是一线教师操作的有问题?现就导致问题的原因分析如下:

第一、教材专家们忽略了知识储备、能力训练的结合,没有解决操作层面的问题。

知识的储备与积累有利于形成能力,对人的能力提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知识不能于能力,语文知识储备再多,也未必就会转化成能力,尤其是在一定时间内可能无法实现这种转化。语文知识转化成写作能力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这种漫长的程度不是三年五年转化的。所以作文能力的快速形成不是一个简单的语文知识储备,是需要经过特定的持续训练。这种训练需要一定的集中强化训练,否则写作能力形成就会受到影响。所以专家们在编写语文教材时没有有效地解决知识、能力训练结合问题,没有解决执行层面的问题,更多地注重了理论与知识。所以孩子学习语文,也按照语文教材的要求学习作文,但最终作文能力短时间内无法形成。

第二、教材编写专家更多地研究了知识,理论地分析了问题,对人的研究明显不足。

教材专家们在编写语文教材时,始终关注的是知识与理论的内在逻辑,所以语文教材教材是非常有含金量的,值得研究推敲。但专家们忽略了编写语文教材并不是为了出一本非常完美的书,而是用这本书去培养人。所以教材编写的关注焦点应该是如何利用教材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尤其要关注培养的过程。所以编写教材要首先考虑过程,首先考虑培养过程的实际控制,只有解决了培养过程控制,最后才会形成适合培养需要的辅助工具——教材。

通过以上二点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第一、第二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教材专家们缺少教学实践与写作实践。这个现象体现在:第一、有些专家本身一开始出身就是研究语文期刊、教材的;第二、专家们从接触语文那一天就使用类似的教材,受传统语文教材产生思想的束缚严重。语文教材从无到有时,人们更多地关注的是有语文教材,有了这样一本书就是最大的成就;那个年代根本无条件与时间去考虑控制育人、阅读、写作能力形成过程的问题。第三、能参与到语文教材编写组的专家,几乎都是在脱离了一线教学的好长时间之后,已经就理论研究理论,就书研究书,就教材研究教材好多年了,原有的实践的重要性已经在头脑中模糊了。

第三、一线语文教师没有以语文教学目标为导向,更好地使用语文教材这一工具,解决读写能力形成问题。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第一培养健康、快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第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写作能力;一线语文教师应以此目的为导向,进而利用语文教材这一工具,展开教学。而在实践中虽然我们也知道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此,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把语文教材规定的教学任务完成,似乎成了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材的讲解似乎成了最终的目的,与语文教学的目的相违背。或是在展开语文教学时目的不清晰,目标不明确。实质上语文教材就是一个工具,教师应该研究如何利用这一工具,达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而不受语文教材这一工具的束缚,更不能把完成语文教材任务作为研究、关注的重点。

其实语文教材是一个很好地达成语文教学目的工具。我们应该把语文教学的育人、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几个目标综合起来把握。语文教材一般几课阅读后就是一个与前几课内容相关的作文。这样的设计完全符合逻辑。教师讲授前几课的语文课文时,就要时刻明确育人、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目标,课文的学习完全以培养那几种能力为导向。这样学习了几篇课文后,自然就过度到了写作学习,自然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而实际中,一线语文教师在展开语文课文学习几乎忽略了人的培养,尤其是忽略了作文能力的形成。

为课文而课文,为阅读而阅读,为教材而教材,如果我们能够走出这样一误区性的认识,就能有效借助语文教材这一工具,实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成长、生活,爱阅读,会写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文,哪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