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尘烟》:生命本来就是悲喜剧,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人生!

赶在中秋假期看了《隐入尘烟》尾场,一天只排片这一次,去时耽搁了会,开头十分钟没看上。

不过没有关系,这好比参加一个宴会,迟到会不耽搁吃饱,这个电影也是,少看些不耽搁电影带来的悲剧色调。

故事很简单,农村老光棍马有铁娶了残疾大龄女曹贵英,俩人都是没有爹娘跟着哥嫂过日子的,多年来不受哥嫂待见,两家为了甩包袱撮合二人成亲。

电影围绕二人盖自己房子展开,日久生情,描写了很多细微温情小故事,不过随着房子盖成,先是女主意外淹死,男主心灰意冷主动跟随而去,故事在悲剧中结束。

据说,电影最后面还有字幕,说明男主马有铁没有死去,而是住上了新房,但是对于电影要表现的主题关系不大。

电影主基调是灰暗的,人性冷漠,没有爹妈的孩子是根草,最底层的卑微,无助,痛苦,乃至于悲剧的死亡。

不过细细想来,人生本来就是悲剧,表现为无论财富地位权势如何都要死去,啥也带不走。还有别说人性冷漠,基因本质就是自私的,社会的存在本来就是缓解冷漠,但无法根除冷漠,谁的世界不曾灰暗过冷漠过呢!

换个角度说,电影主基调又是积极的,人性乐观,卑微者本来就是社会评价,但是卑微者自己自有幸福快乐,在某个关系中看得见希望,不缺少乐趣,自有独特幸福时光。

某种意义上,大多数你我都是卑微者,但不影响积极生活,因为接受现实是前提,向往美好是动机,人生原本就是过客匆匆,那里有那多么时间叹息。

这就是清朝袁枚写的那首小诗,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生命是平等的,无暇顾及太多,赋予生命积极意义才是。

有个词很好,同甘共苦,可以指代任何人,不要认为没有痛苦的人生才是值得,“不经过痛苦的人生不值得谈论”。

一定意义上说,人生原本就是悲喜剧,有悲有喜才正常,只不过我们同情人家的时候已经带上有色眼镜,把自己处于优越者位置而洋洋得意不自知。

个体和社会,这是对立统一,个体是心理,社会是关系,如何把个体和社会有分寸有界限的结合,保持心理和关系平衡,对于每个人都是一生的考试。

什么样的人生观是合适的?注意我们不说好不好,这是价值判断,没有实际意义。

我觉得儒家、佛学和心理学家给的答案挺好,把人生先看作是受苦受难的,是痛苦的,是悲剧,接受这个基本前提,然后再积极追求乐趣、快乐、美好、温暖,稍微有一点就会很幸福,倘若有社会价值,就有更大意义。

对于别人的态度和做法呢?尊重别人言行处事,要么给到实实在在帮助,要么闭嘴别去唠叨抱怨责备。

从这个角度说,电影表现的主人公人生,也是普通人有喜有悲的生活,只不过要思考的是,不要只有廉价同情,还要多问一句,遇到类似情形能不能帮助人家一点,哪怕只是一句善意的问候!

你可能感兴趣的:(《隐入尘烟》:生命本来就是悲喜剧,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