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一人一红楼

今天参加了一场关于读红楼的活动~红楼梦的N种现代读法。主持人是作家魏新,他一句话就吸引了大家:我们或许不认识,感谢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人,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认识的,你其中最喜欢谁呢?

话题从我们最熟悉的人物开始,有些人会喜欢林黛玉,有些人会喜欢薛宝钗,而且一项调查当中,现代男人择偶最喜欢的就是史湘云。主讲嘉宾闫红老师提出了她的看法: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经验,我们会对人物有不同的理解和喜爱。比如当年轻的时候,我可能会对宝钗有一些不喜欢,可是随着我的年龄增加,对事物有了不同的理解,对宝钗也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所以喜欢是一个很个人的情感,但同时它也是跟我们个人的经验和解读有关系的。

大家的讨论热情激发了宋遂良教授,他说:作为男性对于这些灿烂活泼的生命都是会非常喜爱的,但是如果择偶的话视力要从几个方面去考虑:首先是生理上,其次是我心理上的喜欢,第三是现实层面。还有一个与心理学非常相似的观点:爱情源自对对方的过高估计。~~这个其实在心理学上被称作幻想与幻灭的阶段,我们对对方有了很多的期待,也就是对他的估计很理想化,比实际要高一些,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状况,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把他的一个点当成了全部,那就会出现幻想破灭的状态,就像刘翔的12秒88一样,如果我们把它110米栏的种子速度当成他平时跑的速度,或者是跑马拉松的速度,那显然他是办不到的。

闫红老师在10年前就出了一本《误读红楼》,很多的思想在当时是有突破性的,那是在2004年,说了很多人在内心有,但是却不敢说的话。之所以说误读,实际上是在潜台词说:不要跟我说对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或许是错的。在她的很多论述当中,对每一个角色都有非常人性化的理解,比如袭人的身世、背景状况是怎样的,所以才会有这样的举动。袭人跟晴雯相比,袭人是有非常职业化的部分,而晴雯就混淆了情感跟职业的关系。再比如袭人是有家人的,她可以有一部分情感的释放,而晴雯却缺少这个机会。

宋教授也谈到了:当我们去解读一部书的时候,会从现实需要的层面去找答案,比如像巧姐被刘姥姥所救,可能在某一些年代就会被解释为:地主老财当然走不长远,还是贫下中农最可靠。大家都跟着哈哈一笑,但是这却是很现实的状况,在某一个思想笼罩了整个时代的时候,所有的一切都会靠这个思想而靠拢,我们就缺少了反思的能力,世间所有的一切都仿佛在说着我们所想要表达的。~~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我们心理上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但有一个观点在我们心里扎根的时候,周围其他的一些都会用这个做注脚,那我们常常就会看不到周围的其他事情,而用这个观念去理解周围一切的事情。

当然我们尼采读书会成为了其中最热情最积极的一个团体,不进去的人数最多,而且在互动的环节,朱老师和陈阳和现场讲解的主嘉宾老师,有了很多直接的互动。

现场有一位济南大学于老师的发言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她讲中华民族实际上是相对封闭的黄色的土地文化,所以在这里有秩序,但同时封闭,蓝色的海洋文化很开阔,具有创造力。在清朝末期恰恰是黄色文化达到鼎盛的时期,不知道上哪里去找这样开阔的蓝色海洋文化,达到顶峰时期,我们在其中享有它的固化的规则,但同时,规则当中的束缚性也达到了最大的体验,有很多人就想去突破,想去改变这个部分,这也就是当时的文人对于这种社会情境的思考。

位灵芝老师讲的另外一个讯息也让我觉得很意外:我们都认为红楼梦是一本禁书,实际上在清朝的时候,在贵族乃至皇族都很喜欢读这本书,甚至会跟八卦连起来,在书中找他们认为是哪家发生的事情,只是这本书在某一些地方政府那里被列为禁书,所以我们会误传这本书为禁书。

今天读书会的内容还有很多,对我来讲是一个非常全新的学习,让我开阔了视野,同时也会觉得自己红楼梦读的太浅了,需要再下一些功夫。同时我也在反问我自己:什么才是真正的热爱?看到了今天的这些讨论嘉宾,也看到诸如术老师、陈扬、红展、水韩这样的朋友,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对红楼梦投入和热爱。我也需要有更多一些的热情倾注在上面,让它在我的心中更深扎根……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花一世界,一人一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