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石问路的餐前茶

计时:318min


《自我分析》


By卡伦·霍妮|译者:佚名


2020年10月19日

《投石问路的餐前茶》

总:引用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李松蔚的心理流派分类

(以下人物名不按时间排序)

如下:

【精神分析 】

【认知行为】

【人本主义】

【家庭和后现代咨询】

中文字幕的看着模糊的,介意可以查阅英版原著

以下是可参考的网址:

(https://b-ok.global/g/Karen%20Horney)


阅读这本书籍一千自我分析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分:心理书籍这块的书籍选择,个人书籍阅读如果参照流派选择又是一块大领域。

像一个蛋糕塔:心理学是一垒,各类领域是二垒,主攻方向是三垒,本垒的各有各的成就。

比如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泥哥特,是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大师且是客体关系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领域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暂且划分到【家庭和后现代咨询】。

要说精神分析,最“玄”的非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莫属,是佛洛依德的接班人,他的理论包容神学、宗教、文学、哲学、炼金术,如果这些很远,那举个比较比较近的例子:宴客介绍内人时“爱人有点内向,大家请自便”,这里面提出“内向”和“外向”之分的便是这位大神。不少人会根据MBTI 、九型人格等测试建议选择工作类型。比如:“我内向适合做会计”、“我外向可以选择营销”…………这一说法不知从哪开始的,最经典的案例是:商人大多外向,在互联网的兴起浪潮中马化腾打造了他的腾讯帝国,马总是内向的人。这似乎符合【认知行为】

关于认知,当代杰出社会心理学家之一的埃利奥特·阿伦森利用认知失调理论和虚伪范式研究成功提高了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的意识。硕果累累的他晚年时期双目失明利用口语与两个儿子们合作修订了《社会性动物》,结合阿伦森个人的经历以全新的视角看待自己的生活,用理性客观的角度审视自己,在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中保持宽容、客观。这是否本着【人本主义】精神呢?

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一项恒久的命题。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看人格的发展,那就不得不引出本书的作者卡伦·霍妮。霍妮是社会心理学的最早的倡导者之一,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这是对他的介绍,一位本垒的心理学家不可能只局限于固有的思想理论中因此在万千磨砺中被评为“新佛洛依德”的代表人物之一,指出人会有无意识冲动行为但冲动并不仅仅是原始欲望,应该也要考虑环境、文化等外界力量,而卡伦·霍妮是自身经历过消极环境,因此在那个时代也是“花木兰”般的人物。为何现代人在鄙视心理学的同时又会关注心理学。原因有很多种,可能是信息不对称,可能是每个人对于心理的关注度以及它带给你的影响较小,或者专注与自己研究的领域压根不关心有没有心理这回事,抑或~~~~~~~其实不恰当的举例:宗教信仰是心理,传统的祭祀也是心理,《助推》中驾考签遗体捐献也是心理干预行为~~~

随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增加,各种社会问题出现,社会工作者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问题是否会指向“幸福”这一话题,我不知道,难道会有人希望不幸福吗?《Flourish 持续的幸福》作者马丁·塞利格曼是“积极心理学之父”。从发展来看,与其思考“减轻痛苦”不如“学会幸福”,有首歌“早知道伤心总是难免的,人又何苦一往情深。”这就很好,因为“情深时”你是快乐的,“伤心”是由于你把“幸福”当成在别人的责任了。因为幸福是流动着的。

似乎在告诉我们,时间都知道,所有的事情都会随着它流走,你的任务就是抓住时间的尾巴,积极的奔跑为自己埋颗幸福的种子。追溯这种埋种子的过程简称“心流”体验,由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开创了“心流”理论(Mihaly Csikszentmihalyi has contributed pioneering work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happiness, creativity, human fulfillment and the notion of "flow" — a state of heightened focus and immersion in activities such as art, play and work。

来源: https://www.ted.com/speakers/mihaly_csikszentmihalyi?language=zh-cn)冥想、瑜伽、太极拳、武术等都可带来类似的体验。如今想明白为何失恋的电视剧中会有吃美食、疯狂K歌、拳击、追求更高更好更强等等行为了。有兴趣可详见作者著作《心流:最佳体验的心理学》。

这么一写就好像在看一部爱情偶像剧,初恋分手后树立目标自立自强找到一位“better”的恋人还要吊打前任才可以称得上是完美结局。怎么看都觉着这文章应该传一份去晋江网上,然后大家一起YY创作变一部网文。这种追求优高人一等的优越感是把双刃剑,可以扶摇直上,也会因为追求个人优越变得一叶障目,妄自尊大。这便是心理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对你可以以家庭和命的理由辩护人格上的缺陷,可你不能忽视你其实也是庞大关系网中的一员,这意味着参与自己的命运和联系与外界的关系。因此回到人之初,回到【家庭和后现代咨询】,如果以小的家庭为单位探究每个人的童年,是最初性本能型定格的,外界的关系变化来自于个人与大家的关系,如何与自己和大家相处其实有一相处概念:情商。

《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的作者丹尼尔·戈尔曼被誉为“情商之父”,而这个概念由两位心理学家约翰·梅耶(新罕布什尔)彼得·萨洛维(耶鲁大学)于1990年首先提出。每个人的情绪价值都不同,一旦失控你会开始有意识的去认识了解他。疫情期间教育部要求用钉钉来上课,使用者们就是金主爸爸一不高兴刷差评,客观的角度去对待情绪,挽救的方式就是让他们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示弱、自黑、卖惨、使劲夸、有共同的假想敌(奋斗目标才不会让你们达成一致共同的敌人才是~~~)


总:看到的人呢也看不下去了,请对上升阶段小白包容些吧,为了减肥码字,越码越肥,实在无能为力写的为众人津津乐道,都是因为小说太精彩以致于全文没有一点关于这本书内容的提及,尊重版权,人人有责。感谢看到这里,希望也能和我一样喜欢这本书。


仅供学习交流

幸与君相逢

你可能感兴趣的:(投石问路的餐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