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呆!看看某名师发表的这篇文章都涉嫌抄袭谁?

某名师去年发在《教育家》杂志的一篇文章。

好奇之下,想从数字分析角度来看看

到底抄袭了多少?

因为这样比较客观。

请君过目——

以下为原文,粗体部分涉嫌抄袭。

阅读,让每一间教室透出智慧之光

现在有些学生学了十二年语文,却不会阅读,其原因甚至可以追溯到小学。学生从小学开始“ 被迫”在语文课上对课文不断地进行“ 研究”“ 分析”,养成了阅读过程中的“返读”“ 停顿”的不好习惯,以致不能流畅地阅读整篇文章, 成本著作。让学生学会阅读,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阅读,能让每一间教室透出智慧之光,让学校真正成为教育在场、生命在场的地方。


用“ 快乐阅读”培 养共读的习惯


阅读材料的挑选无疑是共读课程建设中的重要部分,我们精心挑选组合阅读材料,甚至对阅读材料进行创造性地加工,以最适宜的面目呈现在学生面前。低年级图画书共读,我们从开始的一、二年级共读30本的保底工程,到现在的图画书分主题课程,将图画书的群书阅读整合起来。以二年级为例,分为“ 一颦一笑总关情,喜怒哀乐皆文章”“ 打破常规,让季节七十二变”“ 写诗是人人都能做的大好事”等十个主题,每个主题两个课时。学生和老师在课堂里共读共写共绘,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孩子的共读习惯,主要从六个方面入手:快乐共读,共读时带着快乐的心情走进书籍, 并把书籍当作是快乐的源泉;有意共读, 注意度较高,信息刺激也相应较深;专注共读,唯有专心致志,把心力集中在读书上,才能事半功倍;持续共读,唯有锲而不舍才能养成读书好习惯;共同泛读,泛读有利于开阔视野,增加人生感悟;精深共读,有利于拓展思维的深度,培养钻研的精神。


(上图这是大猫的吧?好像这部分,还有下下面那部分都有出处。)



用“ 阅读手册”滋养共读的幸福


阅读能力包括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要培养理想的读者,需要我们根据阅读层级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训练。为此,我们通过设计“如意小学班级读书会共读共写系列课程”来详细指导师生如何共读。


(上图是吴建英老师的《整本书共读:播下最美妙的种子》中的文字)

该课程由三大版块组成。第一版块有从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基础书目和推荐书目单等内容;第二版块介绍每个共读共写的精读书目,并将每本书的精读分为“阅读能力”“ 阅读分享”“ 思维导图”“ 创意写作”四个部分;第三版块是学生登记每天阅读的情况。每本书用一个月精读——第一周自由阅读坊,第二周阅读大闯关,第三周写作采蜜栏,第四周成长加油站。一个月的精读可以这样概括:

自由阅读坊——整体感知、乐读互读;阅读大闯关——检测效果、分享阅读;写作采蜜栏——学习方法,思维导图;成长加油站——品读语言,创意写作。这样的共读,引导学生在整本书的阅读中摄取特定信息,感悟和回味文学的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意蕴美, 并迁移模仿。同时,我们还辅之以“ 评价手册”,学生每读一本,在得到老师、家长或伙伴的认同后,可得“ 如意章”一枚,积满30枚,就可获得“如意阅读之星”。还可以进行挑战,引领学生以持久的热情拾级而上。共读生活是欢乐的,成人,孩子, 童书,在童年里相遇,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事,我们又是其中最幸福的人。


(上图是吴建英老师的《整本书共读:播下最美妙的种子》中的文字)


用“阅读文化圈”点亮共读的梦想


我们以儿童为本位,充分考虑儿童的阅读兴趣,关注儿童心灵世界和精神成长的发展,构建“阅读文化圈”,分年级段提出了共读课程的具体内容。

各年级共读内容——

低年级:图画书90%,桥梁书10%。图书内容:儿童文学75%,知识性儿童读物20%,中华经典5%。阅读量:80本,20万字。

中年级:图画书30%, 桥梁书40%, 文字书30%。图书内容:儿童文学70%, 知识性儿童读物20%,中华经典10%。阅读量:120本,100万字。

高年级:图画书10%, 桥梁书42%, 文字书48%。图书内容:儿童文学75%, 知识性儿童读物20%,中华经典5%。阅读量:140本,350万字。

低年级,从“ 图画书共读” 开始阅读旅程;中年级,以“ 合作思考阅读” 为成熟阅读奠基;高年级,以“阅读策略研究”来促进儿童成为成熟的阅读者。


(上图是袁晓峰老师的新浪博客中的内容,袁老师原创)

各年级共写内容——

一年级从图画书中学写作,二年级从童话中学写作,三年级从儿童诗中学写作, 四年级从生活中学写作,五年级从散文中学写作,六年级从儿童小说中学写作。整本书阅读从开始的泛读到现在的精读,一至六年级有了一次大阅读的循环,伴随阅读,学生写作能力也逐步提升。


师生共读同受益


不爱阅读的教师肯定是不称职的, 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话题,及时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教师与学生共读要努力形成“ 师生同益” 效应,达到相互促进彼此受益的境界。

首先是共同阅读。推荐给学生的必读书目,教师要先读。同时,教师的阅读面一定要宽,既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关注当代作品,及时为学生推荐优秀读物;不仅要阅读原著,还要阅读一些相关的评论文章和背景材料,以提高对学生的指导能力。共读共写成了老师的日常行为习惯,日积月累,教师的教学技能得到了提高,写作水平显著提高。其次是共同感悟。师生在共读中都有感悟,师生及时交流,进行心灵对话,不仅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更有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充实。再次是共同打造班级“阅读文化圈”。金色的晨光共读,橙色的日有所诵, 绿色的快乐吟诵,青色的共读共写,蓝色的分级阅读,紫色的国学课堂,红色的共读评价,七彩阅读成为学校的阅读文化。班级“ 阅读文化圈”的打造可以从氛围营造、环境布置、活动开展等各个层面进行。教师和学生人人拿出自己喜爱的几本书,在班级建成“ 快乐共读书屋”,建立名人名言读书墙,营造浓浓的读书氛围。教师和学生还可以结成书友,定期交流共读情况,对师生双方的阅读都能产生激励和督促作用。


(上图是江苏镇江丹徒区包昌升老师《课外阅读的价值取向》一文中的文字)


用“ 亲子共读”营造共读的家园


学校是共读的主阵地,家庭便是共读的分会场。我们倡导家长以身作则,努力营造书香家庭氛围,争做书香型家长。具体提出了以下建议:

创建家庭书架。倡导每个家庭根据各自的情况建立“ 家庭藏书屋”或“ 家庭书架”,形式自定,藏书不少于200本。

提倡亲子共读。学校编写《亲子共读手册》,引领家长和孩子共读,倡议家长做到“ 三个一”和“ 两个间”:“ 三个一”即每天和孩子共读一个故事,共同探讨书中的一个话题,每周陪孩子去一次书店“;两个间”即保障每天的阅读时间和提供静心阅读的空间。

分享读书收获。学校积极举办亲子共读、亲子共读征文和亲子共读图书推介活动,吸引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涌现出一批分享共读的“ 故事爸爸”和“ 故事妈妈”。亲子共读活动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积极响应,家长向学校推荐了超过1000本精品图书;在“亲子共读经验交流”活动中,家长们争相发言,有的家长还即兴创作对联来鼓励学校。


(上图是德州市北园小学《构建生态阅读 打造书香校园》一文中的内容,有意思的是名师学校的家长也作了对联,应该拿出来看看。)


改变人生,从阅读开始,这是一条真理。一个人要在“ 读写语言生活领域” 阶段学会表达,而阅读是基础。

你可能感兴趣的:(惊呆!看看某名师发表的这篇文章都涉嫌抄袭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