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止水

凌晨四点,就在那海棠花未眠的时候,老校长已经起来看书。

我常常早上起来作业,偶然的一次,那个阳台,我看到了他的身影。那个冬天,是手都不敢从口袋里拿出来的。高位截瘫的他却在一天中最寒骨的时分,坐在轮椅上,盖着厚毛毯,从侧边伸出一只手,捧着那一本书。壁灯发出的微弱黄光仿佛很温暖,让本该畏寒的老年人勇敢地站了出来。

他清寂孤独?不;孤高自傲?也不是。沉下心来,捧起书本,这正是伴;心如止水,热爱文学,便是谦卑。

仿佛,只有宁静的心灵才能过滤浅薄,沉淀浮躁,才能诞生不朽的思想,长出精神的果实,心灵宁静者虽没有重权厚禄,浮华如云。却有一份心平气和、静心钻研的心境。就像这老校长,一辈子与知识打交道,凭借对文学的热爱,凭借聪明的心智和智慧的积淀,勘破一些俗事,收藏一些永恒,经营出一片精神的天地。

然而,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可以这样静心凝神,于宁静乱世之中,避开嘈杂的时段,追寻诗和远方。快节奏的生活,让他们像陀螺样不敢停歇,他们已经不能包容于如海的知识之中,半瓶子水,故弄玄虚,浮于表面。被人尊重和承认的欲望仅存于内心,整天为了大放异彩而“努力”,很多迷茫的年轻人踏上了疯狂寻找捷径的不归路。惑矣。

在我看来,宁静是一种富有诗意又令人神往的状态和境界,它需要追求也需要寻找。我喜欢每天早起作业,避开世界嘈杂的时段,来一杯香茗,一块酥饼,在微弱的台灯光下,撇去了的冬日的困意。时而捧起书来,对外朗读,回响的是琅琅书声和那一份饱和。

纵观古今名人,能去寻找这宁静的又有几个呢?梭罗去了,在瓦尔登湖畔,耕种渔猎,潜心思考写作,那是一种心灵的宁静。陶渊明去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是出世的宁静。竹林七贤去了,隐身修篁,借酒狂歌,粪土王侯,那是狷介的宁静。诸葛亮去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是淡定的宁静。

诚然,何为心如止水?有些心如止水的人被视作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确,某些人外表宁静,内心实则波涛汹涌,他们的宁静只不过是一种高调的形式罢了,他们自以为是,将整个社会置之度外,而他们的内心却是充盈不佳的。

心如止水并不是心如死水,并不是让我们对一切漠不关心、无动于衷、毫无热情、冷若冰霜。

在生命的某些时刻,不仅卷起百叶帘,而且洞开窗扉,让外界的阳光、气流,挟带着人间的复杂滋味,任其涌人,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在生命的更多时段,还是让心灵之窗的百叶帘把内心的光线与氛围调节在自己最恰切的状态吧。内心空虚时,开窗透风,让阳光泻入,丰固你中空的心;轰烈浮躁时,拉一拉紧,伴着滴答的雨声,让心海宁静,使心路坦荡。

还没有给你的心灵之窗装上百叶帘么? 赶紧的,别迟疑。

                                                                                                                                                                                                                           文/静心的冰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如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