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公子列传

    读完之后,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的便是“窃取虎符”的情节了。面对赵国传来的求救声,救赵心切的信陵君采纳了本是一介布衣的候生之计策,筹划窃取虎符,调兵离魏。在那个年代,“窃取虎符”,可以说是大逆不道、近乎于造反的罪行了,但信陵君不忍眼睁睁看着同宗友国覆灭,且尚有长平坑杀四十万军土在先,如今兵临城下,倘若防线告破,又不知秦兵虎狼之师又会再有何等暴行,再加之唇亡齿寒,纵使大逆不道,信陵君也要为了国家,为了天下,殊死一搏,铤而走险.

    经典之所以能传世,被后人反复阅读欣赏,其原因一定不是辞藻修饰如何华丽、故事情节如何离奇,能传世的根本原因在于经典作品的内核契合了整个时代的精神内涵,能将凝聚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火种传承发扬。我在读《史记·魏公子列传》时,就能强烈地感受到,这篇作品承载的思想内涵与现世时代的精神内核有交相辉印的闪光点.

    信陵君为何没有狭隘的只为一国之私,而选择按兵不动、见机行事或者带兵救赵之后邀功请赏呢?事成之后,面对魏王责难与威胁时,为何“公子独与客留赵”,并在赵国也尽心发挥自己作为名士的作用?其实不仅贵族们如此,士人们更是如此。苏秦可以拥六国相印,招摇巡行天下;张仪可以离开魏国到泰国做相国,随后也能到楚国任相戏弄楚王后又回到秦国;楚国人可以到齐国去帮助齐王打败燕国;魏国人也可以代表秦国接受魏国割地求和的文书……这些历史背后都是同一个逻辑,那就是我们中华文明独创的”天下观“。古人的国家观念并不是很强,在模糊的国家观之上,是深入我们灵魂的天下观!有志之士,不局限于秦、赵、焚、齐、燕等诸候封地,他们心中的故乡只有一个——天下。

    转头看向现世,我们认同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也正是因为我们认同了我们五千年岁月中共同拥有的、稳定发展的文化符号,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通过阅读和传饮如《史记》这般承载了中华文明丰富内涵的文化载体,才得以在脑海中形成了我们对“天下”的共同想象共同记忆。地理上的中国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真实土地上.可几千年来,我们每个中国人认知中的“天下”,却是个观念性的存在,不受现实政治和国家边界的约束,浸入文化骨髓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魏公子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