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的源泉到底是什么?
向思维认同,很可能会失去创造力。
面对挫败,低挫折商的人启动“应付机制”,高接折商的人则是“应战机制”。
l 创造,来自臣服
① 如何有创造力地写作
真相就是存在,最深的存在就像是潜意识深处的水流。你要深入其中,双手碰触到这股水流,你的文字才有直击人心的力量。
有效投入极为关键,当水流积攒得非常充沛时,写作真的可以一气呵成,而且写完后会觉得非常完美。
好的写作必须的品质是真实。真实的东西必然符合逻辑,做一个真实的人,文字中就会像是有一股水流,它的影响力也会因此而来。
顶尖高手之所以顶尖,主要不是因为高智商,而是因为他们直接碰触了自己所在领域内的存在,即碰触到了那股水流。
② 容忍模糊
高创造力的人容忍模糊的能力很强。创造意味着创新,新事物自然要从“我不知道”的模糊中诞生。如果太喜欢说“我知道”,太喜欢已有的想法,就很难有强创造力。
想拥有创造力,就要承认头脑和意识层面的自我1不知道答案,然后学习进入到身体和潜意识层面的自我2中。这时就能碰触到外部事物的本真,提升创造力。
天才们不是在“创造”,只是在表达。他们只是一个媒介、一个通道,当保持通道的开放时,来自宇宙或其它存在的东西就会通过这个通道表达出来。
③ 爱因斯坦的策略
国际顶级NLP大师罗伯特·迪尔茨认为天才们的思维模式是可以模仿的,虽然模仿者未必能达到他们的级别,但使用他们的思维模式会让人受益。
在“天才的策略”的培训课上,迪尔茨根据爱因斯坦的视觉化思考,设计了一个练习叫做“用感觉去聆听”。
练习的步骤如下,首先,五六个人一组,大家围成一圈儿坐;然后,从一个人开始,先简单地做一下自我介绍,然后其他人讲关于这个人的两个真实的优点,并说“我喜欢”。
特别强调的是必须是真实的优点,而不是你想象的。例如,不能说“我觉得你很善良,我喜欢”,因为这是一个判断和猜测,是想象的,未必是真的,这样说时,对方心里可能会冷冷一笑:“你怎么知道我善良!”
你可以这样说:“你的头发真美”,“你的皮肤很白”,“你的衣服很好看”等,这些都是真实优点。这样做是为了构建小组成员之间的连接。
接下来,安静下来,闭上眼睛,简单感受一下身体,再睁开眼睛。
从一个人开始,讲述他的故事,大约5分钟。听的人不使用思维,而只是将注意力放在感觉上,留意听的时候自己产生的各种感觉,例如你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以及其他各种感觉,不管它们看上去多么不合理,都尊重它们的发生。边听,一边把你产生的感觉,画成一幅画。你可以画得非常直观,也可以画得非常抽象,总之去表达出你感觉就好。
讲故事的人讲完后,听故事的人把自己的画给他看,并告诉讲故事的人自己为什么这么画,在听的时候自己产生了什么感觉。最后,给这幅画起一个名字,写在画上,署名,然后送给讲故事的人。
做完练习后,拥抱彼此,感谢彼此,再闭上眼睛,安静一会儿,然后结束练习。
这个练习,绕过了思维,而让讲者和听者直接碰触彼此的感觉,它会有非常不可思议的效果,特别是第一次做这个练习的人会惊讶于对方是怎么捕捉到那种感觉的可能会发现自己其实完全没讲,完全忽视的感觉,被对方捕捉到了。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个思维过程:初级思维过程和次级思维过程;初级思维过程的语言是图像,次级思维过程的语言是文字;图像可以视为存在,而文字则是存在的符号系统。
初级思维过程的问题是难以沟通,如果一个人陷在这个状态,就可能会出现精神问题;次级思维过程可以很好地和其他人沟通,但问题是它其实是符号系统,而不是存在本身,太依赖它,思考就可能会缺乏生命力,甚至都不能碰触到真实存在。
④ 最朴素的创新方法
不能轻易拿头脑已有的判断,去套用在一个事物上,必须把头脑的判断和知识拿掉,先去深入这个事物,让判断和思考从你和事物的深度关系中自然升起。
头脑和身体,意识和潜意识,思考和被思考之物,都得有一个基本逻辑,那就是身体、潜意识、被思考之物在先,而头脑、意识和思考在后,如果颠倒了,就没有创造力了。
我们很容易对自己的头脑产生自恋,认为自己的头脑已经什么都知道了,当持有这种态度时,就容易陷入到孤独的自恋中,而不能看到真相。
l 臣服的动力
① 迪士尼的策略
迪尔茨认为迪士尼的创始人华特·迪士尼的策略是“将创作过程切割”,分割成梦想家、现实主义者和批评家三个阶段,给每个关键部分一个单独的空间。
全然地投入到自己的梦想中,现实层面的收获如钱权名利,都会像副产品一样自然而然涌来。而如果试图把它们变成主要目标,会感觉通向更大存在的通道被卡住了。
最重要的一环是“梦想家”这一角色。如果我们的梦想真正能与更大的存在相连便会产生匪夷所思的动力,创造力也因此而生。精髓就是在梦想的阶段,把批评的声音彻底拿开。
② 你在,我才能流动
你存在,所以我存在。你稳定地存在着,我也持续地流动着。我内在世界流动的持续性,和外部世界的你存在的稳定性,是一种强烈的呼应。
我的内在水流的流动,需要一个外在客体的稳定存在。因为内在的水流既是创造力的源泉,也是毁灭力的根源,我们会担心生命力水流的流动,会带来对外部世界的摧毁。
依恋和臣服是人类的一个根本需求,只有当臣服发生,我们才能放松下来。
创造力都发生在被容之物也就是生命力的流动上,被容之物敢酣畅流动时都是因为有一个更大的容器提供了一个空间。如果希望人有更高的创造力,就需要提供可以依恋的安全空间。
③ 内在的批评者
创造力取决于感受流动的空间,有外在空间,也有内在空间。内在空间和外在空间是有正相关的,所以最初外在空间的一些基本品质就无比重要。
在原生家庭这个原初外在空间,如果我们的感受是被容纳的,我们就有了创造力的基础;如果是被攻击的,就容易顺从,就会内化一个“内在的批评者”,总是去压制我们的感觉,也就是超我压制本我。
当一个人展开想象,让自己的生命力水流流动时,批评就是攻击,就像是要去切断这股水流。听话是在远离自己的感觉,甚至是对生命力之流的攻击和切断。
作为成年人,如果想让自己恢复创造力就需要聆听自己的感觉,并试着持续地表达和追求它们,让感觉的流动形成一种持续的存在。找到这种感觉,才知道什么是活着,什么是做自己。
④ 创造和扩容
我们的内在生命力,需要借助我们所创造的外在之物去修炼。如果想有一个很大的心理空间,需要通过创造外在现实之物去拓宽,也就是扩容。当生命指向成长时,我们的一生必然是不断扩容的过程。
只有真正达成的成就才能拓宽你的空间,想象中的世界大小不能起到这个作用。你的心理空间有多大,需要现实作为去检验,也需要现实成就去扩容。
太多人不敢去做事不敢去爱人,不敢去创造不敢生出渴望,几乎都是因为担心自己会失败,为了避免受挫后的羞耻感。
心理扩容的最佳时期是孩童时,因为年龄越小,达成夸张目标所需要的现实资源越少。成年人如果想扩容,最好的方式是去创造你真心想创造的事物。
l 提升你的挫折商
① 控制与归因
衡量挫折商的第一个因素是控制,也就是你在多大程度上觉得自己能控制局势。斯托茨认为一个人的控制能力来自于他的控制感,控制感和挫折商呈正相关。
控制感高的人即便面临重大挫折,也总能看到积极、自己可以做主的地方,相信自己能控制局势;控制感低的人一旦遭遇挫折很容易觉得“大势已去”。
衡量挫折商的第二个因素是归因,也就是挫折发生了,我们要分析挫折发生的原因。低挫折商的人倾向于外部归因或消极自我归因,高挫折商的人容易内归因和积极归因。
高挫折商和低挫折商的人对归因和控制的关键区别是,高挫折商的人有抽象的内聚性自我。结果高挫折商的人是在归因,也就是找出导致挫折的原因,改善它,且会很好地安抚自己;低挫折商的人是在归罪,要么严厉攻击别人,要么严厉攻击自己,却会忽略改进的努力。
② 延伸与耐力
延伸,就是你是否会自动将一个挫折的挫败感延伸到其他方面。高挫折商的人是低延伸,他们知道一个挫折事件只是一个挫折事件;低挫折商的人是高延伸他们会因为一个挫折而否定自己的一切。
挫折商高的人,即便灾难连连,也能看到生命中积极的部分,不被挫败感击垮,还可以超越挫折。挫折商低的人不能控制延伸,会把一件事情上的冲突和挫败延伸到其他领域,最终制造了严重的污染。
斯托茨认为,耐力是挫折商最重要的因素,高耐力是高挫折商的最明显特征。高挫折商的耐力是富有智慧的忍耐,是建立在洞察力、希望和乐观主义之上的格局,就是一个人的自我所构成的内在空间。一个有着坚韧的内聚性自我的人才能承受巨大压力,如果同时还有开放的心态,能和事物本质建立连接,那就更难得了。
③ 学习与转化
考试方法中有一个关键原则:“站在考官的角度看考试”。
转化的过程,也就是从挫败到强大的过程,都有这样一个基本逻辑:一股被你的自我感知为死能量的挫败感袭来,你正视它、吸纳它、容纳它、消化它,最终把它转变成可以被你的自我所掌控的生能量。这就是高挫折商的体现。
转化的过程中智慧是看得见的,虽然它像是发生在自我1的层面,但其实自我2作为一个容器的坚韧度更为关键,因为你的智慧要在自我2不瓦解的状态下才能发挥作用。
④ 给你的自我腾挪出空间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有坚韧自我的人能对抗这压力,从而为自己的心智保持了空间,心智就可以较好地运作;相反自我不够坚韧的人此时的自我会岌岌可危,心理空间被死亡焦虑充满,处于一种意识狭窄状态,于是现实选择空间也变少了。
童年极其孤独、内心极度匮乏爱的人追逐爱时,只看到眼前的一点好处就会扑上去,而不管背后还有什么;当遇到危机时,他们的心理空间让他们只能处理眼前一两步的问题。
提升挫折商的本质,是拥有一个坚韧的内聚性自我。
l 创造与枯竭
① 男人的中年危机
男人也得“生”一个孩子,这“孩子”可以是作品或事业,如果没“生”,或者这孩子质量很差,就可能会有严重的中年危机。
人必须真实地活着,唯有真实才能碰触到存在,才能使自己的生命能量被看见。真实会带来满满的充实感,饱满地活着的男人或许可以免于中年危机,乃至最终的死亡焦虑。
创造力不仅是要去创造一个外在之物,而首先是你要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否则生命就是一种虚度。当你真实地按照你的生命感觉活着的时候,你就在创造专属于你自己的生命,这是一切创造力的源头。
② 疾病的隐喻
一个人的想象,创造了他的现实。要深入到心灵深处去看一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做自己,还是按照别人的意志而活,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矛盾。生命不断用各种方式呼唤我们,聆听并尊重你的内在心灵,在这个地方,你是和整个存在连接在一起的,疗愈和创造力都来自于此。
你最大的创造,是遵从你的心去创造专属于你的人生,如果你彻底背叛这一点,那么你的身体可能会用各种方式来表达不满,甚至罢工。
③ 职业枯竭
美国心理学家贝弗利·波特说,职业枯竭是指一个人有工作能力,却丧失了工作动力。导致职业枯竭的原因可归为两类:无助感和习惯化。
无助感就是权力空间问题,是一个人觉得丧失了对自己工作的掌控感,是外界因素控制了自己的工作进程和收益。当一个人彻底失去权力空间,在工作中沦为其他人意志的执行者时,就会彻底失去热情和创造力。
当不能体会到和事情建立起丰富关系的感觉,就容易陷入到职业枯竭的第二个原因习惯化,也就是重复导致的厌倦中。但如果你能因重复学习而不断和一件事情建立更深的关系,就能体验到相反的感觉,甚至会产生心流。
Ø 复盘
只有一种生活值得过,那就是过你想过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