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名声在外很久了,篇幅不长,两个小时左右就能读完。
这部产于上个世纪的名作,现在读来,依然能感知到跨越时空的熟悉感。
主人公默尔索在毫无感情地安葬了自己的母亲后,便回到了日复一日的琐碎日常中,直到在海滩上杀死了那个阿拉伯人,在监狱和法庭上迎来了自己的审判。
冷漠的局外人,摆烂的人生
“他一直在研究我的灵魂,结果发现其中空虚无物”。
这是默尔索最后面对神父时的一句内心独白,也是对其自我的高度概括。
无论是面对母亲的葬礼,还是和情人、同事、邻居们的日常相处,默尔索觉得一切都毫无意义,但还是会按部就班地处理着需要做的一切。
我们在观看影视作品或是文学作品时,有时会为主人公的遭遇心情忽上忽下,但一旦抽离出当时的场景,我们便会冷静客观,清楚自己只是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在观察着。
而默尔索就是那个自我观察者,他觉得人生没有意义,既然如此,一切就都无所谓了。所以他漠然看待母亲的去世,因着生理性的情欲接受和情人的欢好,因着邻居的热情接受朋友的身份,他几乎没有主动追求的东西,只是被动接受着发生在他周围的一切。
在默尔索身上,人们或多或少都会嗅到一些自我的影子。
人在钻牛角尖的时候,总会有种人生虚无的感觉,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能够那么快乐的活着?不明白这日复一日的重复生活究竟是一种恩赐还是折磨?不明白人生的酸甜苦辣既然终会回归于己,那分享的意义是什么?不明白人的生活怎么这么简单又复杂?也不明白应该怎么描述这样的心态和生活,加缪借着塑造默尔索这一形象都说了出来,也让看得人郁结于心的情绪有了宣泄口。
一切都无所谓,那就这样吧,得过且过吧。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大概就是摆烂的一生。
你我就是局外人,荒谬的世界
局外人当久了,人是会麻木的。
默尔索枪击那个阿拉伯人后,改变了自己从“旁观者”到“亲历者”的身份。即便他变成了当事人,他观察的眼光也不曾变过,他知道自己当时的举枪是因为什么,所以毫不在意别人的看法。闷热的天气让他疲惫,他无法体会到别人的嘲讽,也不能对情人的忧伤感到共鸣,他只是冷眼旁观着所有人。
直到他在法庭上意识到这场以他为主的案子,几乎把他这个人排斥出了审判过程。那些人将他打造成了一个他并不认可的形象:一个冷酷无情、蓄意杀人的丧心病狂者。
默尔索在自发的以局外人身份生活这么多年后,终于在环境共同作用下成为了真正正正的局外人。
作为杀人犯的默尔索确实该死,但因此对他的道德审判就是对的吗?
我没有那个意图,但确实做了那件事情。这件事情本身,只有坏的程度不一样,并不代表这件事不坏。但也不代表就能够让别人把各种帽子盲目扣上来,否认掉这个人过往的一切。
世事向来如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看你要站在哪一端,如果打定主意中立,那就只能变成局外人,因为无法融入任何一方。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最有意思的部分在于,明明加缪描绘了这样一个荒谬不近人情的主人公,明明是这样一种令人语塞的荒谬世界。但看到最后,却留下了一种畅想未来、珍惜自由的美好期盼。
也许是默尔索面对神父释放怒火时说的那些话让人感觉他似乎放开自己,融入了这个世界;也许是被判处死刑后默尔索想象自己活着的可能性,如果一路逃跑,最后便只剩下逃跑这一条路,死亡只是或早或晚,那围困于想象中的自由让人忍不住感叹“活着挺好的吧”。
总而言之,我们身上都有默尔索的影子,但并不愿意真正成为默尔索。
人从众,这个世界的荒诞是因人的荒诞,为了不像一具行尸走肉,为了能够把握自我却又不成为另类,我期望能与其他人的世界相互碰撞交汇,然后产生点什么。就像前段时间在一部电影里看到的话,“有时,你必须进入别人的世界去发现自己的世界缺少什么。”
“为了善始善终,功德圆满,为了不感到自己属于另类,我期望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