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学生——沟通高站位与低设计的桥梁

什么样的数学课算是一节好课?也许你能说出很多种评价的标准:把握数学知识本质,启迪学生思考,感悟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其实,把它们提炼总结,无非也就是两条:一是要拥有高的站位,也就是不能就知识学知识,要授学生以“渔”,而非“鱼”;二是要拥有低的设计,也就是要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来授之以“渔”。

而读懂学生显然是沟通这两者之间的唯一桥梁。

一、课堂片段

今天听了一节《认识圆柱》,教师的教学设计站位很高。教师试图让学生感悟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感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除了这些知识体系的建构以外,教师还想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如想象,推理等。

无疑,这样的设计一下子就能让人感受到教师是站在知识的宏观角度来看待和设计这节课的。

这样的课堂也应该是思维不断碰撞、丰盈而灵动的课堂。

然而课堂却处处被迟滞拥堵,每一个环节学生都进行的举步维艰。也许学生的思考,最终也能破茧而出,但给听者的感受,却不是蜕变的喜悦,而是破茧的痛苦。

二、我的思考

我想,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没有在高站位与学生的认知和思维之间找到恰当的契合点。

换而言之,没有真正读懂学生的认知起点和思维水平。从而导致站位高,设计也高,因此学生才会在知识的前行之路上步履蹒跚。

我想:一节好的数学课,应该在充分读懂学生的基础上,拥有高的站位的同时,也要有一个适合学生的低的教学设计。这样才能真正授之以“渔”。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懂学生——沟通高站位与低设计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