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与欣赏宋词篇(4)《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是一首极有情趣的小词,上阕是叙事,讲的是苏轼自己喝醉了酒,深更半夜回到家,家人都已经熟睡了,他叫门却无人应答的情景。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这天晚上在东坡喝酒,苏轼和朋友们聊得太开心了,就这样醒醒醉醉,直到半夜三更才结束。

“仿佛”一词用得尤其可爱,活脱脱勾勒出一个醉态可鞠的苏轼,与朋友告别,晃晃悠悠回到临皋亭的住处时,“家童鼻息已雷鸣。”

这句词透露出三层含义,一是家童睡得太死了,鼾声如雷。二是透露出东坡住所的简陋,房子的隔音实在是太差了。三是家童的鼾声,也体现出了苏轼的乐观主义精神,这么艰苦的日子,依然能被他过得有滋有味。他心宽,身边的人也会受到感染,毫不在意生活的艰难,心无挂碍,躺下就着。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被关在门外的苏轼,一边听着家童雷鸣般的鼾声,一边敲着门,而且因为鼾声太大,家里其他的人在熟睡中,都听不到苏轼的敲门声。

这情景,让苏轼觉得很有趣。他索性倚着竹杖,悠然地欣赏起夜色下笼罩的江景,听着不远处一阵一阵的涛声,仿佛与家童的鼾声彼此呼应,此起彼伏。

词的上片写到这里,我们的眼前已经呈现出一个既潇洒率性、又乐观风趣的苏东坡。下半阕就开始发议论了。被关在门外的苏轼,借机发出一番人生的哲理:“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这一番人生哲理是从《庄子》化用而来。大意就是人的身体不是你自己的,而是天地所付与的,只有全形抱生,忘却世间的功名利禄,从往来奔波的利益追逐中超脱出来,随缘自适,才能养护生命,成就生命的真正意义。

可是,这毕竟是道家的价值观。苏轼早年受到的是正统的儒家教育,胸怀济世之志,他是怀着满腔热诚投身于政治理想的。一旦理想受挫,要让他一下子从多年的理想追求中迅速地抽身出来,像庄子所说的那样,完全忘怀世事,顺应自然之道,养性全身,了无挂碍,这样的话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实在太难太难。

苏轼是一个真诚的人,所以他不会空喊口号,而只是老老实实承认:“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长恨”这个词,实在是苏轼对自我矛盾心态的真实解剖。

“夜阑风静縠纹平”这一句就是对前两句心态矛盾的反思,当苏轼伫立江边,随着夜色越来越深,风渐渐停了下来,江面上的波纹也平静了下来。万籁俱寂的夜晚,让浮躁的心灵仿佛得到了温柔的抚慰,也如同水面一样波澜不兴了。

这一番顿悟,似乎让苏轼豁然开朗了,宇宙之博大,天地之浩淼,自然之永恒,和它们相比,人是何其渺小,人生又何其短暂,何必纠结于人世间的种种纷扰起伏呢?于是,如何解决平时困扰自己的“长恨”,答案就自然而然明了了,那就是最后两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原来解脱困扰的途径就在眼前:一叶扁舟,消逝在茫茫江海中,让渺小的生命融入广阔的宇宙,让博大的自然来包容、化解生命的困境,这难道不应该是生命的原生形态吗?

一首《临江仙》,从叙事到抒情,从抒情到议论,从议论到顿悟,这既是苏轼至性至情的真实流露,也是感性的苏轼和理性的苏轼在碰撞中,升华出的一个更加超然、更加智慧的苏轼。

幽默,风趣,又富有人生哲理,正是这首《临江仙》历代被人们喜欢的原因所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悦读与欣赏宋词篇(4)《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