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曾国藩》一‖天国之乱,促使墨绖出山

大家好啊~

今天我们来拆《曾国藩》


在正文之前~

关于本书

唐浩明精心研究曾国藩近二十年,心得独具而厚积薄发,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以扎实的文学素养,著成《曾国藩》。他跳出了“三立完人”和“汉奸卖国贼刽子手”的刻板印象,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全面刻画了曾国藩的文物韬略,进退宠辱,处世哲学,治军威权等,再现了曾国藩传奇的一生

关于作者

唐浩明,1946年生,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张之洞》《杨度》等,整理出版《曾国藩全集》。《曾国藩》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获第一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


正文

今天我们的核心内容为:

曾国藩的出山之路

首先解释一下何为墨绖(dié)

绖,原指丧服中系在头上或腰间的麻带,蔗绳,后泛指整套丧服获孝服,而墨绖就是黑色的丧服

那为何好端端的白丧服不穿而去穿黑丧服呢?

这里我们就要再拓展一个词语:墨绖从戎

墨绖从戎是指服丧期间,穿着染成黑色的丧服,离家出征或办理军务

所以在服丧期间如果有军务等事务不能守丧,就要穿墨绖办事


科普完了,接着说情节~

开幕:湘乡曾府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

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是曾母江太夫人去世了,所以全家正在大办丧事

大门口用松枝白花扎起了一座牌楼,以往那写着扁宋体黑字——“曾府”的大红灯笼,一律换成白绢制的素灯,连那两只石狮颈脖上也套了白布条。门前大禾坪的旗杆上,挂着长长的招魂幡,被晚风吹着,一会儿慢慢飘起,一会儿轻轻落下。禾坪正中搭起一座高大的碑亭,碑亭四周,燃起四座金银山,一团团浓烟夹着火光,将黄白锡纸的灰烬送到空中,然后再飘落在禾坪各处。

曾府被一片浓重的悲哀笼罩着

这时,曾府的老大爷,曾麟书,正在等一个人回来——大儿子曾国藩,毕竟丧事还得要靠他来主持,今后家事也要他来决断


这边的曾国藩与仆人王荆七正在赶往回家的路上,路上曾国藩结识了两位好汉,杨载福和康福,一位力大无穷,另一位棋艺高超,武艺也不赖,可谓文武双全

一天他到一家饭馆吃饭,在老板的要求下给小店写了一副对联,结果被几个长毛(即太平军)看见了,这几人看曾国藩字写的还不错,就把他拉去抄告示了

这还不是最糟的,更要命的是军中有人认得曾国藩,然后……

“清妖头曾国藩站起来!”

危 曾国藩 危

太平军将领骂了一会曾国藩后决定第二天处死,振奋士气

好在康福把他们主仆二人救了出来,并送他们回到了家

“哎呀,我的大爷!您老终于回来了,老太爷和爷们姑们个个望穿了眼。”曾国藩一回来,曾麟书心中悬着的那块石头也终于能放下来了


画面一转,此时的长沙却是战火纷飞。太平军起义后北上荔浦、阳朔、桂林、兴安,从全州出广西境,一路惊天动地地杀进湖南。两个多月时间里,相继攻克永州、道州、江华、永明、宁远、蓝山、嘉禾、桂阳州、郴州等府州县。而现在已经兵临长沙城下

此时的前湖南巡抚骆秉章和现湖南巡抚张亮基等人都在想应对的办法(如果长沙城丢了,那么迎接他们的将会是杀头的命运),为了守住长沙城市,张亮基将“湖南三亮”中的“今亮”,左宗棠请过来了。在几人的努力下,长沙城可算是守住了

危险暂时解除后,左宗棠开始思考办团练的事

为什么要办团练呢?

这些年来,左宗棠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朝廷的腐朽、官场的龌龊、绿营的窳败,看得非常清楚。他知道洪杨起事,是由于走投无路而被逼上梁山,其战斗力非同小可,况且又得到百姓的拥护。长沙城能守住,并非是由于官军的力量,而是因为洪杨志不在此。天下从此将要大乱,不可乐观过早。河西之役失败后,他就想到今后与洪杨作战,不能指望绿营。看来只能仿照过去与白莲教打仗的样子,组织团练,从团练中练出一支劲旅来。现在,长毛已退,必须赶紧筹办这事

但是谁来办呢?

他思来想去,认为曾国藩很合适,于是让张亮基给曾国藩写了封信,请他出山办事

曾国藩一开始是拒绝的,毕竟他一介书生,又要在家守制,所以便谢绝了张的邀请

过几天,唐鉴(曾国藩曾拜他为师)给曾国藩写了封信,信中把他这次由江宁入京,皇上所给予的破格降遇详细地介绍一番,特别把最后一次陛见,皇上的垂询及其的密荐写得尤为生动

曾国藩拿着唐鉴的这封信,反复看了几遍,心潮澎湃,起伏不安。

想当年在先生安静的四合院内,师生之间不知多少次探讨过历代的治乱兴衰,对张良、陈平、诸葛亮、王猛、谢安、魏徵、房玄龄、范仲淹、司马光、张居正等人的辉煌相业,神往不已。他也曾暗暗下了决心,今生一定要入阁拜相,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让史官将自己的业绩记在青史上,激励后世读书人。

这时他再想起谢绝张亮基相邀之事。正是要自己办大事的时候,为何如此瞻前顾后、顾虑重重呢?

“世无艰难,何来人杰?”唐鉴的话像闷雷一样,在耳边沉重地响起。涤生啊涤生,平素漫自矜许,当时机来到之时,你却畏不前,害怕困难,这不是懦弱无能吗?

再加上后来郭嵩焘来到曾府,为曾国藩剖析利害,密谋对策。最后曾国藩在母亲的灵柩前说到:

“儿子不能尽人子之孝,庐墓三年了,为酬君恩,为兴家族,已决定墨绖出山!”


第一篇拆书稿写完了~

芜湖~

明天预告

书生建湘军,赶鸭子上架?

敬请期待~

点个赞吧~~

(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拆《曾国藩》一‖天国之乱,促使墨绖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