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堂文学阅读课(一)

喜欢读书,不过现在阅读经典的时间越来越少。可以读的书是多了,静下心来认真读几遍的却很少。小时候碰到的好书都会反复看好多遍,现在却好像再不可能那么痴迷。翻到了一本前几年在上海图书馆听陈子善和王宏图两位老师讲座时买的《12堂文学阅读课》,跟着名作家们重温一下那些永恒的经典。

这本书是根据上海图书馆举办的“名家解读名著”系列讲座整理而成。书中由王蒙,叶永烈,陈思和,周振鹤,顾绍文,钱理群,王安忆,王宏图,许钧,苏童,袁筱一,黄源深等12位文学界高等教育界的作家,翻译家,学者解读了《红楼梦》《傅雷家书》《雷雨》《史记·货殖列传》《水浒》《故事新编》(鲁迅)《悲惨世界》《浮士德》《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包法利夫人》《局外人》《简爱》等12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通过这些文字,可以了解不同的阅读视角和感受。

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和他的学识,生活阅历,价值观都有密切关系。以前对很多经典我是读不了的。比如刚开始读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因为有段“米兰·昆德拉”热,为了冒充“文艺青年”(那个年代好像还没有文艺青年这个词),买了全套回来啃,但说实话根本看不懂。囫囵吞枣地读过一遍,什么都没记住,更不了解其中的历史背景。后来看了电影《布拉格之恋》感觉是这本书里的内容,才找出来又读了一遍。第二次似乎有点明白,不过除了富有哲理的金句,依然对他的文字不怎么喜欢。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了太多选择中的两难,对书里的情感纠缠,价值观,人生观有了很多共鸣,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生命中的“轻”和“重”,才明白为什么有如此多人喜欢这部杰作。自己以前读不懂是因为见识太少,能力不够,心智不成熟。今年有机会听到一些关于那段历史的真相,加上看过电影,书里的文字愈加鲜活起来。徐钧老师在他的文章里谈了“理解”和“翻译”,“我们每个人总要发表自己的看法,要表述对世界的看法,表述对社会的看法,表述对他人的看法,若一个人只理解而没有表达,他便会很痛苦。”理解是翻译的第一步,事实上我们对他人表达内容的转化即是一种翻译。

这就让我联想起今年看到,听到的许多故事。因为宅家时间太长,交流手段大部分通过网络,于是积聚了大量真假莫辨的信息,不安情绪造成的矛盾,纷争,撕裂,以及更多的逃避……短视频的爆火真是迎合了这种短暂快乐的需求,让人们可以暂时忘记痛苦,寻找快乐。认知差距和思维惯性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无法相互理解就无法准确翻译对方的真实想法。虽然听得懂语言,却读不懂内涵,这大概是种悲哀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12堂文学阅读课(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