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其人

20190920首发于公众号和某乎-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爱好者、以及现在的从业者,还是很容易知道李松蔚的。知乎大V、北大博士、清华讲师,一堆头衔和文章,都会在互联网上看到李松蔚的踪迹。我开始心理咨询的系统学习时,比较注重地面课程,忽视了网络大V们。在2018年底北大陈仲庚基金会成立的现场,才第一次听到李松蔚的思想。觉得这个小我几岁的名门正派少侠,果然出手不凡。

    随后就追了李松蔚的一些网络课程,做了笔记。到现在9个多月过去,听完了所有能找到的李松蔚的网课和网络节目,总算是对李松蔚形成了一点可以言说的印象。

    李松蔚从小就是学霸,属于不上清北就是失败的人生,所以他果然考上了北大。数学可能是李松蔚的北大第一志愿,心理学是第二志愿。李松蔚说,数学是严谨的逻辑,他可以躲在数学里去考虑理论而不用跟人打交道。结果落选了数学专业,学了心理学,也许中国少了一位数学家,但是多了一位心理学家,这也许是更好的事情。

    听李松蔚、陈海贤、张春的《心理学你妹》,看李松蔚的师兄弟对他的点滴描述,会知道李松蔚果然是个学霸。当然这个结论并不惊讶。惊讶的是,这是个有趣的学霸,是个能像我们普通人一样插科打诨、给人戴高帽给人挖坑的学霸。这个学霸,很真实,与他在心理课程(毕竟我没真实体验过他的咨询,不好对咨询说感受)中的表现大相径庭。

    这种大相径庭,挺好,让我觉得真实。在心理课程里,李松蔚的表现是严谨、学术水平高;在心理节目和地面的心理体验项目中,他依旧保持着严谨,也有冷幽默,但是也会让部分人感觉冷得有点距离,无法依赖——当然,这也是他选择的适合自己的风格。

    作为李松蔚的后辈,我是认可这位老师的。唯一的“表达分歧”,在于我觉得李老师强调了太多的权利,太多的“可以怎么样”,以至于权利对应的责任,太多的“需要承担后果”,就被听众有意无意的忽视了。虽然是听众的忽视,但是我觉得李老师作为讲者也是有责任的。按你胃,这只是个小分歧,而且李老师永远是李老师,我这辈子都追不上他的学术素养和经验积累。


    说完李老师的学术,我来说说他的商业尝试。作为85后,他的商业尝试很早并且很多。在他主讲和参与的节目中,他都保持了心理咨询理论和经验的高水准。有些项目没有进行下去,更多是市场的原因,老百姓们对心理咨询还处于叶公好龙的状态,“心理咨询很高大上,但是我不需要/对我没用/我没严重到那个程度/我找不到好的咨询师/我的亲人朋友需要……”

    李老师参与商业项目,都是已专家身份参与的。即,我不管你怎么剪辑、项目怎么运作,我只负责好我心理学的部分,商业部分我完全不参与。

    2018年底见到李老师,他的身体和精神都透露着疲惫,他说要减少自己的项目。后来观察到,他把自己的精力,更多的放在他作为合伙人的Momself的课程里面。对李老师做减法表示开心,李老师需要照顾好自己。

    同时,也对李老师在Momself的课程里面,依旧保持着5年前参与商业项目的风格表示遗憾,希望李老师在商业项目中争取多一点话语权,希望李老师能承担起产品经理的责任,负责项目盈亏。我觉得这不是勉为其难,而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对商业运作的放手,会影响到心理学专业部分的体验和口碑。尽管李老师很清晰地区别了自己的自媒体与Momself,但是粉丝们是不会管这些的。粉丝们是会混淆这些,毕竟,这都在同一个互联网上。

    负责项目盈亏,是对合作方负责,让合作方能够把项目继续下去。同时,负责项目盈亏,更是对消费者负责,因为合作方为了盈利和宣传而做的妥协,真的伤害了许多消费者,从今年某项目的不退费、可以退费、要求留下的人签字声明不退费、再次招募新成员这些事件,可以看出项目运营方面的摇摆,看出心理业务专家不参与商业策划的弊端。

    该项目还剩下5个月的物理空间上的时间,但是对于上百位消费者来说,这个项目在其心里已经死了,已经不对该项目有期待了。这不算我认为最糟糕的情况,我认为最糟糕的情况是,这个项目明年就没有了,像李老师做过的其它一些商业项目一样,结束了。区别在于,其它项目,李老师只是业务专家;这个项目,李老师一面是业务专家;一面是公司合伙人,是这个项目甚至是公司的负责人,哪怕是个不参与决策的负责人。

    该项目在剩下6个月的时候,明显看到业务专家的参与减少,运营方开始做更多的事情(而之前的运营方是听了业务专家的想法,刻意束缚自己不做事情的),做了更多体验糟糕的事情。比如,成立一个交流的快闪群(75分钟后就解散的群),在快闪群主要内容进行完之后,做另一个相关项目的广告。抓紧75分钟的30多人的注意力做广告,有点“饥不择食”。

    没以为自己能写这么多,看来话痨就是话痨。做个总结吧:

    1)李松蔚老师是心理咨询行业难得一见的少侠,将来会成为大侠,会在中国心理咨询史上有自己显著的位置;

    2)李松蔚老师在商业方面还在刻意地保持距离,不承担责任,这会限制他的影响力和成就。虽然他年入百万,也不在乎再多赚一点,但是这个行业需要李老师这样的业务专家去推动「目前的行业状态是:心理培训如火如荼,心理咨询蹒跚徘徊」。


    利益相关:新手心理咨询师,希望有机会成为李老师的学员,接受李老师的个人体验和督导;希望有机会被李老师认可专业能力。鉴于李老师繁忙的程度,估计这些希望都很难实现。没关系,江湖很大,总有机会继续向李老师学习。

    对于本文的题目,惊悚一点的话,可以写成《李松蔚,你这个不负责的心理咨询专家!》。想了想,还是没脸把题目改成这样,作罢。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松蔚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