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敢忘?和“师傅”的那些爱恨情仇

       昨晚下班后,急匆匆的去了趟超市,得为明天孩子的晚餐准备好菜式,看着小青豆绿油油的很可爱,适合和肉末、玉米粒清炒,颜色搭配也好看,肯定对小朋友的胃口。于是,在甜豆区停下来了,看着甜豆豆荚厚厚的,颜色深绿、浅绿、浅黄不等,需要挑选,为了节约时间走捷径直接去买剥好的,一小盒不到1斤,过秤的时候15元大洋,还看到几颗坏豆。真是不新鲜还不划算,无奈又折回甜豆区,挑选了起来。旁边一位年约50的阿姨,和我念叨:“姑娘啊,这个甜豆自己挑的放心,现成的不新鲜呢。”

     “哦哦,挑起来有点麻烦呢,还得自己剥呀。”

    “你挑颜色新鲜碧绿的,又嫩又好剥呢……带壳的自己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剥,不会浪费,价格还划算,2斤就可剥大半斤豆出来的。”

     汗颜啊,感觉自己像生活白痴,内心深深的悔意,匆忙谢过经验丰富的“师傅”,禁不住反思了很多。

       和生活中的“师傅”一样,职场中的“师傅”如是,总是能一针见血的看到问题点,复杂的问题也能一两拨千金的轻松解决。

      记得刚从学校毕业直接去到某知名的制造业企业,上司让我操刀办公室内部培训,首要工作是整理PPT做培训计划,大学里学的那点复制、粘贴的技术用完后,整个PPT超级简陋到自己都不敢直视,上司看了没有多说一句话,就给我邮件里发出了自己收集的一套PPT模板和PPT制作课程,自然后来PPT有了新的起色。这个上司就是我的第一任“师傅”,润物细无声型的,毫无保留的帮助自己的徒弟。虽然此事过了多年,仍记忆犹新!

       后来在一家外资企业,遇到一个严肃、不苟言笑的“师傅”。记得那会做的工作之一就是统计员工的工时,每月一次的那种,统计完交给“师傅”用来发放员工的加班费,人不多,100多人的数字,刚开始的的两个月会统计错误3-5个,“师傅”默默的改正了,直到第三个月的时候,还是有3-5个的统计错误,“师傅”深呼吸后,严肃的和我说:“同样的错误还要持续多久呢?必须给我严格检查,不能再出错了!否则,我不会给你安排更重要的工作。”就这样,面无表情、语调深沉,但我自那以后也确实减少了出错率。虽然当时内心很抗拒这种沟通方式,如今想起来,还是得感谢这个严厉的“师傅”。

       后来的后来,我在一家超大型制造业遇到的“师傅”,要求很高,从不满意我的各种表现,比如:邮件主旨不清楚语言啰嗦、Excel表格不美观、PPT内容不全面,Word排版太烂、团队不够活跃、表达能力很差劲、格局不够高、内心太不强大、抗压能力不强,应变能力太差、系统功能不优化……,各种的不满意,让我在那几年的工作中不停的忙碌于工作改进、学习提升中,虽然如此,“师傅”还是不满意,总说没有达到他的期望。以至于直到最后离职,我都觉得他对我“有意见”。直到后来,有前同事和我说起,我才知道“师傅”对我也有很多的满意,之所以各种“刁难”我,是故意磨练我,让我赶紧走出之前外资环境的舒适区,尽快成长起来。这个“师傅”的感觉就像我的父亲,从不当着我的面表扬我,但在他的人前人后我又是他的骄傲。

         写到最后,再次感谢我职场中的“师傅”们,感恩我的回忆里有你们,不管是温和的、严肃的,还是“吹毛求疵”的,都让我的职场人生更丰富和精彩!

       希望在今后的职场里,继续有“师傅”保驾护航!当然,我作为“师傅”,也继承了“师傅”们的精神--无私帮助、严格要求、鞭笞前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怎敢忘?和“师傅”的那些爱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