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4

初中生的梦想遗落在了何时

        初中生经过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学习,最后由中考第一次决定了方向,大致可分为三种:上重点高中或普通高中、读职业高中,做无业游民或给人打工。按照这三种可能性把初中生可划分为三类:成绩非常出众的,上了重点高中,成绩较好的,全部上了普高;剩下的成绩差的又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想学点技术的选择去上职校,第二类就是永别了学生时代,走进了社会。

         结果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同学们除了在入学成绩上有所不同之外,其他的在入学教育时都表现得差不多,基本是比较懒散,没有劲头。但经过入学教育后,看到同学们的劲头十足,信心满满,并且在学习上也是充满梦想,全是重点高中。但逐渐的,就发生了变化,有了各自的学习生活轨迹。特别是在初一上学期的期中考试之后,有的同学的学习劲头和学习习惯就减弱了。如此下去,每一次考试完了,这些同学就削弱了一点劲头,逐渐到了初三再想奋起直追时,发现自己每科都不行了,或者有的科目好,有的科目就已经沦陷了。

        出现这些结果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是以下这样四种情况造成的。

    1、 学习缺乏动力和目标

        无论是学习还是做其他的事情,目标和动力这两个因素是必须具备的。有了目标,便有了明确的方向,有了动力,便有了前进的力量。反之,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动力,整个人都像是无头苍蝇一样漫无目的,东碰碰西撞撞。如果去问一些学习较差的初三学生,为什么不认真学习,他们的回答普遍是不爱学,没动力,感觉学不学无所谓,也就那样呗;从他们的回答问题的过程中,确实能感受到缺乏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2、 基础差,不努力

        有人说小升初的成绩并不能决定初中的学习成绩,但我想说的是小升初的成绩会影响初中的学习成绩。小升初的成绩好,说明对于小学的基础掌握的扎实,在上了初中后,对于初中知识的学习也更容易接受。反之,如果小学基础较差,进入初中的学习,就会显得很吃力。基础差的同学上了初中,如果肯下功夫,坚持不懈,还是有很多同学完全能够逆袭。而有一部分基础差还不努力的同学,自然是成绩直线下滑,而这一部分同学想考高中,可以说是天方夜谭了。


    3、 受思想变化影响

        初中生正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心理和身体有明显的发展变化,于是对于异性同学产生了好奇,而在这个时候如果不能很好地顺应这种身心发展变化带来的思想变动,就容易受到影响,导致一些同学出现早恋,叛逆等青春期不良反应,直接影响学习成绩。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开始学习很好,逐渐就变得叛逆,一门心思放在了“找对象”上,结果,初三毕业一无所获,两手空空。

    4、 沉迷游戏,“中毒”太深

        中学生沉迷游戏有百害而无一利,初中生正是全身心学习的时候,却扎在了游戏中,整天沉迷于游戏而无法自拔,久而久之“中毒”太深。但中考却从来不考游戏,你拿什么参加考试呢?这里就不再举例子了,相信败在游戏手里的初中生也绝对不是一个两个吧。

          有的同学或家长会问,到底如何才能不出偏差,顺利考上自己理想的高中呢?

      现在的时间是最好的追补机会,我提几点建议:

    1.确定目标和计划。

        先在自己的梦想下面写出具体的各科目标,然后,把目标分为自己的个性化学习内容和确定的完成时间。

        待在家里,但是学习不能停,可以跟上老师在网上学习,也可以自己去复习,看书,做题都是可以的,先定好一个计划目标。复习要有针对性,哪里不会攻哪里,趁着这个长寒假,把理解薄弱的知识点赶紧补回来,所以,把目标分为自己的个性化学习内容和确定的完成时间。

       就像这位同学一样,按着在学校的上课时间安排自己的假期时间,最好写出更具体的学习内容。


        这样,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合理规划作息,劳逸结合。不到最后,学习的决心不能松懈,要相信,持之以恒的努力,必将迎来收获的喜悦。

     2.持之以恒,咬牙坚持到底。

        暂时的失败并不可怕,就像小时候学会干一件事情,也不是一次就成功的,会有更多的失败,但不是还是坚持下来了吗?所以,根据计划学习,一定要坚持。追着学习好的同学问问题,远离不学习的同学。和父母搞好关系,让父母监督自己的学习计划。放下手机,肯于让父母帮自己戒掉游戏瘾。

     3.在思想上要独善其身,洁身自爱。

         明确自己的目标,如果有了想法,也要藏在心里或抽身而退。更要明白,现在只能保持独善其身,才能真的有资格拥有那些美好。

         同学们,抓紧时间,认真复习,为中考储备扎实的知识,那就是你赢下中考的最有力保障。希望各位同学和家长看后,对照自己,调整心态,找回梦想,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让梦想永远放着光芒!

�ѿ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