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旗帜》:世间本无英雄,英雄是被创造出来的

相信很多人都对战争题材的影片难以提起兴趣,认为它们画面血腥,主旨单一,我也一样。一个月前,在从澳大利亚回国的飞机上,我旁边的外国大哥一开始就从前排座椅上影片众多的娱乐屏幕上选择了播放这部战争片——《父辈的旗帜》,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想是不是这部电影拿过什么大奖而小有名气呢?因此我观看了这部电影。

《父辈的旗帜》

1

影片讲述了代表硫磺岛战役的知名摄影作品《美军士兵在硫磺岛竖起国旗》的背景始末。1945年2月,硫磺岛战役,美国海军第五师开始试图占领高地,胶着到第五天,美军严重死伤,而日方也被迫撤退到岛屿的岩洞中。为了带给士兵们希望,一天清晨,第五师收到了插旗指令。海军士兵约翰·布拉德利与战友艾拉·海耶斯、雷内·加侬以及另三位战友共同冲上硫磺岛的制高点苏利班奇峰,并且六人合力将一面美国国旗插了上去。那一刻,美联社战地记者乔·罗森塔尔将六名士兵奋勇举旗的场景拍摄下来,并将照片发回国内,18个小时后照片传到纽约,大大鼓舞了美国士兵的士气,最终为取得整个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此,这六名士兵成为了举国英雄。

但其中三位很快便倒在了这块被战火烧得炙热的黑土地上,永远不会知道他们将因此而不朽,而幸存的三位插旗英雄,因为照片的轰动影响,被调回了美国。对于急切需要财政支援的政府而言,他们更该做的不是在战争中出生入死,而是顶着“英雄”头衔来往巡回于全国,推销战争债券以筹集款项。扮演着“完美的英雄”,发表着感人至深的演讲,这群并无意成为英雄且永远也无法摆脱死难战友阴影的十八九岁的孩子们,人生彻底改变。但他们对自己被当成民族英雄般的偶像却毫无兴趣,也从不认为自己是英雄,他们只希望能够跟那些没有享受到丝毫荣耀、在战火中壮烈牺牲的兄弟们呆在一起,希望可怕的战争永远不要再有。

2

这部电影看似在讲战争,实则是对人的研究。历史的欺骗性、新闻报道的意义、战后创伤甚至种族主义这些主题在影片中交织。影片结尾让我印象至深,尘嚣散去,背景定格在当代,传记作者去医院看望风烛残年的父亲,当初的英雄士兵之一约翰·布拉德利。老人在弥留之际一直呼唤着牺牲于硫磺的战友Iggy的名字,他对儿子说,他记得的Iggy永远是他下海游泳时那个开心大男孩的样子。说完,老人走了。

传记作者在父亲离世后,一人完成了影片最后点明主旨、发人深省的独白,内容大致是这样的:“可能没有“英雄”这种东西,有的只是我父亲这样的人。我最终发现了为什么,他们这么不愿意被称为英雄。因为英雄只是我们创造的东西,是我们需要的东西。他们可能是为国家而战的,但却是为了朋友去牺牲的,为了在前线上和他们并肩作战的战友。如果我们真的想纪念这位伟大的士兵,就应该记住他们本来的样子,就像我父亲记住战友Iggy在海边游泳的样子。”

3

我们总是期望世界上有英雄,英雄对我们而言代表着维护正义,保卫世界。

神话世界里有许许多多的英雄,我们也许听说过半人半神的阿喀琉斯,著名典故“阿喀琉斯之踵”由他而来。他的母亲预知了儿子终将战死的命运,因此想方设法让儿子变得刀枪不入,而不幸的是他的脚后跟部位还是被忽略,最终被射中脚后跟而死于战场,终究未能逃脱命运。

人类最初创造的英雄形象一方面拥有着与生俱来的、凡人无法企及的英雄神力;而另一方面,他们也有着各自无法逾越的命运。反观战争文化鼓吹的英雄主义,却要求每个普通甚至还稚嫩的生命做出超越人性的壮举,忽视了生命本身的珍贵和脆弱,用荣耀掩饰着悲剧的底色。

4

影片中的一位“英雄”曾经这样表达过:“我从来就没想过自己是英雄,我在战场上的一切努力只是为了我能躲过枪林弹雨而活命。”

所以,英雄被创造出来,更多的时候是被宣传机器偶像化,为了让不同的利益团体各取所需。但是英雄主义的不堪和残忍之处就在于我们用英雄主义的概念捆绑住他们的行为,却漠视这些年轻人内心的不安、惶恐和悲哀。

过度宣传英雄主义的一个影响在于:妄图以个人英雄主义取代团队合作和共赢局面。有些人总想着把所有光环和荣耀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不能让其他人染指一点,否则自己就是吃了亏。当代是信息共享的社会,或许你有过人的才干和超前的意识,但是拒绝合作只能让你暂时走得快,而不会让你走得远。

过度宣传英雄主义,还会让人们错误地陷入一种期待:危难时刻,总会出现英雄来拯救我们。但其实,现代社会的磨难要由每一个人来共同承担,不是在伟大胜利的光明时刻,而是在个人绝望时,我们每个人都要背负起救赎者的旗帜。

你可能感兴趣的:(《父辈的旗帜》:世间本无英雄,英雄是被创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