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拥有真正的自由和尊重,你得拥有良好的心理界限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在华人文化氛围里“忍”与“让”是我们从小就被灌输的道德修养信念。

当我们遇到冲突时,我们第一时间的反应就是遵从这两个信念,以和为贵。表面上看这没有错,但实际上久而久之,执行者会觉得自己愈活愈扭曲。

因为这已经是侵犯了执行者的“心理界限”。

一味地以和为贵,只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伤害。我们需要勇气拨开和平的假象,看清楚问题究竟是怎么发生的,而不是一直满足别人的期待,却让自己不断地受伤害。

本书作者杨嘉玲。心理咨询师,创立启点文化,通过经营公司,她更理解一般人在真实生活中必须面临的考验。因此,总能用最浅显易懂的话语,帮助个案突破盲点。

这本《心理界限》可以帮助你了解什么是心理界限、健康的界限及其对我们的重要性。同时对于心理界限被侵犯者,书中也给出了两种练习方式来给予解决因被侵犯所带来的痛苦。

01

什么是心理界限?心理界限被侵犯会带来什么后果?


《脆弱的力量》一书作者布琳·布朗对心理界限给予定义:“界限,就是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正如我们下象棋时,楚河汉界,这条河就是边界。在两军各自的边界内他们可以进行各自的活动互不干涉,但一旦越界,就会产生冲突。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存在边界,这个边界就是“心理界限”,通俗地说也就是每个人的心理所能承受的极限。

心理界限是无形存在,是为了帮助人们控制情绪进入的量,不至于太过冷漠或太过投入,让我们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与外界互动。当心理界限被侵犯时,我们感受到的是来自情绪上的冲击所带来的痛感,而非肉体的疼痛。这种痛感是一种憋屈感,会痛但又不能叫。

它所带来的情绪感染和影响会比生理上的创伤更为快速与猛烈。生理上的创伤康复速度快,而心理创伤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界限作为情绪的防护罩,帮助你淡化情绪感受,那么你的生活很容易就变得一团混乱。

侵犯心理界限的行为具有多样性,尤其是出现在有亲密关系的人际环境中。包括我们常说的家族、亲人、情侣等。比如父母常用“付出”来“控制”孩子,情侣间用“牺牲”达成“软禁”这些都是侵犯心理界限的现象。

02

什么样的人缺乏心理界限?


那些没有自信心的人才会没有心理界限吧?没有心理界限的人应该很少吧?如果这只是个别现象,那么作者没有必要花费较大的篇幅来写书进行讲解论述。

在我们的生活、工作等环境中,存在没有心理界限情况人数比例不算少数。

因为对许多人来说,设定心理界限,清楚地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原则与底线,似乎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明明心里有千百个不愿意,却出于各种原因或他人的眼光,做出违背自己心意的事情,让自己不断地受伤。总会为了“做好人”,而放弃“做自己”。

这一心理现象的形成通常很难归结到单一因素,往往是许多先天和后天的因素共同造成的。

本书通过便利贴女孩、父母的情绪配偶、好累的蜘蛛侠、救世主女孩、家族纷争这六个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来阐述缺乏心理界限的人身上的特质。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缺乏心理界限的人特征为以下3点:

(1)自信不足,自我概念较为负面。

缺乏对自己或生命的意义感,觉得设立界限是自私的行为,把外界的眼光或评论当成自己的核心观点。舍弃自我,把别人的不开心当成自己的责任,害怕被他人孤立。

(2)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太习惯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一不小心就过度认真。

在答应别人的请求或卷起袖子做事之前,缺乏“核对”这个能力,无法正确评估自我,做到量力而行,总是做超出自我合理范围外的事情。

最终习惯否认自己的需求,把别人的福祉放在自己的福祉之前。可是又做不到真正的无欲无求,常常让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

(3)缺乏独立自我选择能力。

害怕失去和他人的关注与联结,害怕与人有冲突,怕别人以后不帮助自己,从而去兑现无法完成的协助。

03

心理界限和固执己见有何区别?


既然心理界限如此重要,那么我们是不是在生活中就要固执己见呢?当然不是,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拥有健康的心理界限的人,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同时有能力清楚地表达出来。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有义务去揣摩他人的心思、去满足他人的所有心理要求。把自己的想法交代清楚是促进健康的心理界限、拉近人和人关系的第一步,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确认感所带来的猜忌,通过良好的沟通,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案和共识。

固执己见,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在乎他人的处境与状态,一意孤行,丝毫没有协商的余地。

就比如公司组织集体活动,目前有A和B两个地点可以选择。大部分选择去A地点,而你却不顾众人的意愿执意选择B地点,那么这时你的表现就是固执己见。

04

心理界限一定要设定吗?


前面我们已提到未建立合理的心理界限所带来的不良情况,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每个人只需要管好自己的事情,其他人的事情一律不理会、不处理?

如果真的如此,我们的生活完全由理智来支配,那么生活就很狭隘、冷酷,这个世界将是个无爱的世界。

事情具有两面性,对于心理界限是否设定我们不能只用一个标准来制定。有设定好,无设定就一定差吗?

主要还是取决于当事人。如果当事人乐意主动为他人服务,觉得为了服务他人所付出的时间、金钱以及心力都是值得的,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那么心理界限的设定与否对于当事人来说并非是必须的。

像这几年我们经常在新闻报道里看到的“爱心食堂”、“爱心餐厅”这类的场所工作人员,就是属于没有设置心理界限的人。他们当中有不少人有着自己的工作,但为了能帮助人,他们选择了牺牲自己空闲的时间,全身心的投入到这份爱心公益事业中。

在这份事业中,他们始终“量力而行”,有困难会寻求外部资源来解决。比如这类场所的开支,大家都知道来这类场所用餐是免费的,可油和粮食等都是需要金钱来支撑的,这些钱从哪来?据工作人员表示,支撑场所开支除了来自爱心人士捐献外,也有不少市民也会时不时奉献自己爱心,有钱出钱,没钱出力。

对于这些爱心人士而言,他们是没有设置心理界限的那类人,虽然辛苦但他们毫无怨言,为什么?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份事业值得他们努力奋斗,尽管这当中会牺牲很多因素,但也正如此,人与人之间才能走得更近。

正因为有他们的努力,我们才能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去感受称为“爱”的元素所带来的那份温暖。

05

建立良好心理界限的练习方法


心理界限的确立能帮助我们在复杂的人情交往中掌握好每一个行动背后的核心目标,清楚自己的方向。如果你长期处于让自己处于必须通过他人的肯定,才能建立自我的价值;压抑自己的需要,来迎合对方的期待。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你,生活会变得既不自在也不满足。

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种因心理界限被侵犯的状况呢?在本书中,作者分别给出了由内而外、由外而内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案。

由内而外,通过练习者加强心理方面的建设,不要一味的“忍让”,建立新的自我个人形象。

由外而内,通过管理,让练习者可以有计划地对其个人生命资源的合理分配,使其不再浪费在消耗自己的人、事、物上。

如果只有外在的管理,而没有内心的建设,可能练习者无法长久坚持下去;而如果单只有内心建设,而无外在管理,那就会使练习者固步自封,无法前行。内外结合相辅相成,练习者方能最终建立良好的心理界限。

06

写在最后


这本书推荐给总是怕别人失望、宁可自己受伤的人。它将陪伴你一起练习,如何保有对人的善意,同时又能温柔地做自己。

“聪明是种天赋,善良是种选择。”既然是一种选择,那么你就有责任学习判断,把善良留给真正懂得珍惜你的人。

你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与其把决定权交给别人,不如设定底线,让别人清楚地知道你是谁,哪些地雷不能踩,反而能相处得更融洽。

你可能感兴趣的:(想要拥有真正的自由和尊重,你得拥有良好的心理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