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天晚上,跟孩子们聊天。
姐姐说:妈妈,我觉得你特别像一个人。
她将重音落在了“人”字上。
我说蛤?人?
——就是你有时会很开心,有时会发脾气,我喜欢这样的妈妈。
——哈,那你会不会觉得妈妈有时候很凶?
——有时候是的,但我就喜欢你现在的样子。
——那,你不想要一个一直很温柔,从来都不发脾气的妈妈吗?
——那样是很好,可是,可是那样我们也就体会不到和好的幸福了啊!
啊,真的被这句话狠狠疗愈到。
一直以来,我很为自己的情绪化苦恼,好的时候耐心十足爱意满满,情绪一上头,就不管不顾逮谁炸谁。
我在妈妈这个角色里所做的最大的努力,就是希望成为一个情绪平和的人。
为此,我常常在发完脾气后懊恼不已,悔自己控制不住情绪,伤害孩子。
可是,生活原本就是一场体验,情绪平和固然能让孩子更有安全感,但发了脾气吵了架,道歉,和好,修复,又何尝不是成长中的重要体验。
孩子需要的,从来都不是一个完美妈妈,而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妈妈,会和他们一起在小小的恶作剧中开怀大笑,也会在生气时大发脾气;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也会在事后真诚地去道歉,去求和,去做关系的修复。
所以,你不必永远能量满满,你大可以放心做一个缺点和优点一样鲜明,有时开怀有时愤怒,会发脾气也会道歉的,真实的“人”。
02
某个周末,在客厅的大书架前,姐姐写作业,我看书。
姐姐偶尔问我一些题目,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几句天。
写完作业,姐姐边收拾边开心地说:妈妈,我真的好喜欢你辅导我做作业啊!
心头一喜,啧啧啧,我果然是个既有耐心又有方法的妈妈,什么一辅导作业就鸡飞狗跳的事情在我这里是不存在的。
正得意着,姐姐接着说:因为我发现,我不会的题你都不会!这让我对自己特别有信心,觉得不会做很正常,好好去学就行了!
蛤?
哈!
真的被自己的洋洋得意生生给笑到。
姐姐虽然才三年级,但对于数学渣出天际的我来说,有些题是真的已经要认真思考才反应得过来。
有时也会觉得自己是不是太差劲了,学习不太行,生活能力也很差,甚至,还因为工作上的难题在孩子面前大哭过。
但在孩子心目中,就是我这样一个妈妈,已是“全世界最好的妈妈”。
孩子需要的,从来都不是一个全能妈妈,而是一个懂得承认和面对自己的不足,会在遇到困难时感到沮丧甚至崩溃,但也会在挫败之后积极去想办法,去努力,去调整,去学习的妈妈。
所以,你不需要为母则刚无所不能,你大可以有点懒惰有点愚钝,可以示弱亦可以犯错,会挫败亦会自我鼓励,这样的你一样会让孩子有勇敢面对生活的力量。
03
姐姐小时候,我全职陪伴几年,重回职场后,骤然变得异常忙碌,早出晚归加班至凌晨都是常态,完全没有时间陪孩子。
刚开始非常矛盾,在这份工作中我得到了很多价值感,我贪恋这份价值感,但忽然从全身心陪伴到几乎零陪伴,内心又对孩子充满愧疚,那段时间,整个人挣扎又纠结,非常无序。
某天好不容易休息,带姐姐去逛街。
姐姐说妈妈,你真的好久好久没有陪过我了。
——那,你会责怪妈妈太忙吗?
姐姐没说话,想了很久,认真地对我说:妈妈,虽然你真的很忙,但是我真的很喜欢你这么努力的样子。
一下子愣住,感动到不行,又被深深疗愈。
我知道无法平衡的愧疚与挣扎还会时常伴随,但在那一刻,我也开始笃定,我需要先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成为更好的妈妈。
孩子需要的,从来都不是一个时刻在场的妈妈,而是一个有自己的热爱,并为自己热爱的事物去努力去奋斗的妈妈。
全身心陪伴固然能给到孩子足够的滋养,但无法平衡,就是生活的真相,当我们认真为自己热爱的事物去奔赴山海时,这种背影的力量,同样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养分。
04
身在妈妈的角色里,我们时常对自己有诸多要求。
知道要情绪平和,但就是控制不了;知道要接纳孩子,但就是做不到……于是一面自我攻击,一面放不下对孩子的愧疚。
但事实上,与接纳孩子相比,更重要的是先接纳自己:
情绪不够平和也没关系,及时去修复就好;
能力不够强大也没关系,保持学习就好;
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关系,在一起时尽力陪伴,做不到的时候放过自己,努力的背影与陪伴的身影同样重要。
放下妄想,也放下执念,不必高估自己,孩子的人生并不全由我们来决定;也不必低估孩子,他们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弱小。
孩子需要的,从来都不是一个完美的、全能的、时刻在场的妈妈,我们要做的,是一个真实的、坦诚的、有自己的热爱与追求的妈妈,和孩子一起,在这个有点美好也有点艰难的世间去努力成长。
让一切如实如是,保持内省,但不必时常内疚。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