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张少帅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张学良这位民国时期的花花公子,从东北易帜到中东路事件再到中原大战选择助蒋,和后来的九一八事变被当时人们称作“不抵抗将军”,以及西安事变“胁迫蒋抗日”,这是一个复杂的人物,近些年来对他的评论也是各有各的看法。

      张学良未入军队之前生活可谓潇洒,张作霖是东北总司令,而他的儿子生活肯定是不用说的,张学良很难务正务,他非常喜欢玩,可以说在当时他个人比较先进,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比较时尚,他出过国,会说英语,喜欢打棒球,但并没有展现他的什么过人之处,也看不出他是有什么大志向的人,据说他上军校也是因为张作霖想要培养他做接班人,并未他自己有此想法,而在这个阶段他也遇见了一个重要的人也就是郭松龄,此人早年加入了孙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任张学良教官的时候与张学良很亲密,张作霖当时说“小六子除了老婆不能给他睡之外,其他什么都有他一份”可以说张学良对郭很信任,这也是后来郭反奉的一个原因,因为张学良对部下不加管束,而郭这个人野心很大,有人说张学良早年打仗不是很厉害吗?其实在其父早年的军阀征战中张学良能够脱颖而出,功劳大多在郭松龄,而张学良不过是挂个名,很多事情他都是交给郭去做。

      张作霖被炸于皇姑屯,他坐上了东北的头把交椅,而张作霖被炸死这也是日本人后来敢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之一,张作霖被炸死是为不幸,如果他没死,日本人绝对不敢发动九一八,因为老帅是绿林出身,他绝对会和日本人来真的,当时东北军的军事装备不是虚的,而我也纳闷为什么这么准确地炸到了张作霖的车厢。

      此时正有一个大问题在困扰张学良,那就是服从国民政府还是与日本合作,张经过深思熟虑他选择了东北易帜!我们想象一下,如果张选择了与日本人合作那么东北许多权利就沦落到日本人手上,再有就是如果张学良与国民政府开战,日本人说可以派兵帮助他,我们想想如果日本人来到了中国的领土上,以日本的狼子野心会发生什么?总的来说张学良东北易帜是正确的选择,从而达到了中国的统一,这次是张学良独立完成的一件事情。

      1930年3月,为争夺中央统治权,汪精卫联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地方实力派发起挑战蒋介石南京中央政府及国民党中央会议的内战,5月蒋介石宣布“平叛”,史称中原大战。手握重兵的东北边防军司令张学良成为交战双方争取的对象。反蒋派于4月1日任命张为陆海空军副司令,9月反蒋派成立北平国民政府后任命张为国府委员(共7人)、承诺政府一半的部长职务为奉系人员担任,最后战事不利时又许诺将察、绥两省和平津地区让与东北军。

        1930年6月21日,蒋介石也任命他为陆海空军副司令,许诺平津地区的军政、财权均归张学良掌握,黄河以北地区全由张学良节制,还任命张学良部于学忠为平津卫戍司令,以及其他部下担任要职,又以数千万元巨款收买。应蒋介石请求,英、法驻华公使也出面对张施加压力。张学良在双方矛盾之初,于1930年3月1日发表《劝告蒋阎息争通电》,表示“邦家多难,非息争不足以图存”,声称自己中立并调停劝和。为表示中立,拥有东北兵工厂的张学良向交战双方都出售武器。但实际上张学良较为倾向蒋介石,张与蒋的代表张群、吴铁城、方本仁等很亲近,对阎、冯、李等人的代表则较为冷淡。不过由于奉系内部对是否介入中原大战以及帮助哪方有诸多分歧,张学良并未下定决心入关助蒋。

        随着中原战火日益扩大,交战双方都极力拉拢张学良。

      1930年7月2日,张学良以养病为由,避居葫芦岛一个多月。7月下旬,冯玉祥决定在陇海线发动总的攻势,以配合晋军夺取战略要地徐州。但由于阎军配合不好,冯军给养不足,未能如愿,南方桂军又中途受阻,回师湘桂边界。蒋介石趁机调动援军增强陇海线防务,反蒋力量处于劣势。当时张学良分析,如果蒋介石部队夺回济南,那么蒋在中原大战中将获胜的局势就基本明朗了。至此,张学良感到摊牌的时机已到。

      1930年7月18日,张学良密电张群:“弟拟暂不返省,刻已派车迎岳军(张群字岳军)兄来岛畅谈,耀(方本仁号耀庭)、铁(指吴铁城)两兄如能同来,尤所祈盼”。吴铁城、张群来岛后,张学良向他们表示:“蒋军如果夺回济南,就可以考虑出兵”,但仍不肯表示具体出兵时间。8月初,张学良从葫芦岛到北戴河,进一步观察时局变化,把握着出兵时机。8月中旬,蒋军攻取济南,反蒋联军出现无法挽回的败局。张学良感到出兵时机已到,1930年8月30日,他致电张作相、万福麟:“良于卅日返省,现有事待商,希即来沈为盼。”张学良返回沈阳。

1930年9月10日,张学良在北陵主持召开东北最高会议。在会上张学良详细阐述了他决定出兵华北武装调停内战的原因。他指出:第一,东北地处边陲,日本窥伺已久,欲抵御日寇,必须国内统一,南京政府是全国统一的政府,支持了这个政府方能保证国内的统一;第二,扩大会议内部派系多,分歧大,阎冯反复无常,不能成大事;第三,蒋介石亦系一阴谋野心家,对东北无特殊关系,如想搞垮东北会不择手段,为防止蒋介石继续分化东北军,只有从速实现全国统一,早停内战;第四,蒋军已攻下济南,“应实践对蒋的诺言”。张学良的精辟分析是经过数月冷静思考后得出的,其有理有据,使一向反对出兵的张作相也无话可说,与会者一致同意张学良的主张。应该说,张学良做出拥蒋入关的决定,既是维护自身所在的奉系集团的利益,又有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心的考虑。

      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发出拥护中央、呼吁和平的“巧电”,不失时机地出兵华北,10多天时间,东北军即完成了对平津地区的占领。10月15日,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联电张学良,表示接受和平解决。随后,阎、冯联袂下野,晋军、西北军分别为张、蒋收编。中原大战后,张学良成了赢家。张在中原大战胜负已分时入关,未受到任何损失,他却不仅在战争中靠卖军火和索要军费发了一笔财(张部一入关蒋即发开拔费500万元),还于战后获得了晋、冀、察、绥四省和平、津、青岛三市的地盘,整编后的晋军和西北军一部也归张指挥。政治上张学良还获得了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的职位,成为蒋介石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其部下也有多人进入南京中央政府。中原大战后的张学良,实力和声望达到了其人生的顶点。但是,因为处理中原大战的善后事宜,张学良对东北事务的精力被分散;而且中原大战后入关的大批东北军没有回防。

        中原大战体现了张学良的深思熟虑和他在面对大事前的冷静,而为什么他不早早出兵呢?因为他要看到利益!要保存自己的实力,他在审时度势,看到蒋快赢了他立马出兵,捞了不少的好处,而他也由关外来到了北平,而九一八事变也在悄悄到来,此时的老蒋也又在准备进攻红色根据地了......

        九一八绝对是有预谋的一场阴谋,早在几年前日本关东军特务板垣征四郎和石原莞尔等人就来到了中国,在为侵华战争做预谋了,最后假借士兵失踪制造了柳条湖事件,虽然蒋介石多次向张学良说予以不抵抗,但愚蠢的是张学良下令枪械封存入库,一个有智慧的元帅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如果张学良能够早做准备,日本人绝对得逞不了,也许在中东路事件时他和苏联人开战因为输了留下来阴影,这次事件过后他应该整顿军队的,为什么在自己的领土上会被别人打成这样?中东路事件留下阴影以至于不敢和关东军开战,还有就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他怕打光自己的家底,其实大可以提前做好准备的,四十几万东北军就算日本人再强大张学良出兵十万总够了吧,况且还有飞机,其实本可不担心其他军阀背后捅刀子,当时老蒋在进攻红色根据地哪管的上你,而其他军阀都在老蒋的手下,他们敢贸然到关外去吗?况且张学良还是当时中华民国陆海空的副总司令,张学良说南京不让打,可这东北是你自己的家,你是副总司令难道这个权利都没有?况且又不是全军出动,最终一路路不抵抗,东北丢了,北平丢了,东北这个地方是个巨大的宝库,日军侵华战争的资源很多都是在那里生产的,当时阎锡山都说要北上抗日,如果是换做阎锡山的话他绝对会干他小日本的,张学良到后来才发现自己被老蒋耍了,东北丢了老蒋还要张学良去围剿红军,说到这里真窝火,外敌不打还在窝里斗,如果郭松龄或者杨宇霆这两个人其中有一个没死,或许就没有不抵抗这一说了,可惜郭松龄太急,张学良愚蠢杀了杨宇霆。

      西安事变送蒋也注定了张学良当不了领袖,太儿女情长了,军阀之间的勾心斗角还管什么和老蒋的情谊,又不是不知道老蒋这个人,他是什么都要正式,连打仗都是如此,你让他丢了面子,他岂能绕了你,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这些人表面上服从南京,但实际上在自己的地盘上还不是自己发号施令,就是张学良太重与蒋介石的情谊了,还有就是张学良被囚禁的时候为什么几十万东北军没有人带头要求蒋介石释放张学良?迫于舆论压力你要是也和其他军阀一样如果蒋介石不放张学良,就宣布脱离南京自治,可见张学良和自己部队的士兵的感情了,还有当时东北军的将领,张学良被囚禁后东北军群龙无首,东北军也逐渐被老蒋削弱,张学良晚年回忆说自己的人生在这一年就结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看张少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