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一份新的梦境订单,请注意查收

——读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刚开始读这本书时,做梦的频率明显变高了。

平常自己是不怎么做梦的,不过现在我会开始联想梦中那些奇奇怪怪的意象,质疑自己的潜意识里是否有不道德的想法;会想起曾经那些令我流着泪醒来的梦靥,或者是充满想象的惊奇之旅。

好了说起梦,除了《周公解梦》和庄周梦蝶,你有没有想过,来解析一下自己的?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释梦,乃是通往理解心灵世界潜意识活动的康庄大道。”

对于释梦,弗洛伊德更倾向于类似“译码”的方式。由于梦向来都不容易成为一个很完善的整体,相反,它更像是一些杂乱、平常的意象组成的密码。古代人的释梦书大多采取了固定的翻译对应方式,这在我们看来十分不靠谱。如果梦中牙齿的脱落就预示车祸,那做这个梦的人岂不都要闭门不出了?弗洛伊德的释梦修正了这种纯机械翻译的特征,兼顾了梦的内容与梦者及其生活环境。

这种以点破面的过程就像在玩推理游戏,要想透过梦的“显意”获知“隐意”,就非得从各个线索入手不可。



“梦是愿望的达成。”

这是本书的核心观点,无疑和前人“梦是漂泊的思想之产物”的推断是相悖的。我半信半疑地读下去,慢慢回味一个个例证梦的解析,又努力回忆自己曾经做过的梦,试图证实或者批驳。

显然的,当回忆起某些梦时,我们会用现实的道德标准去评判梦中的内容。当罪恶、痛苦、焦虑等内容入梦,我们不禁质疑“梦是愿望的达成”这个观点。弗洛伊德对此解释道,梦有着戏剧化的表现方式,它会用“伪装”的方式来隐藏愿望的实现。我们的情感和道德倾向会唤起内心的抗拒,正是这样的抵触使梦伪装,从而导致愿望达成被遮掩得无从辨认。即“梦是(被压制的、被排斥的)愿望的(伪装式)实现。”



“梦来自童年经历。”

作者认为:对梦的分析越深入,就会越频繁地发现童年经历的痕迹,作为梦的来源,它们藏身在梦的隐意之中。有的时候,梦会倾向于重现近期一段时间内的事,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稀松平常的细节,但这些细节实际上诱发了儿时的记忆。我们在清醒状态时忽略的,恰巧是梦中最容易被记起的。梦其实只不过就是撷取了心灵世界中已然存在的现成结构而已。

正如尼采所说:“梦中残存着某种原始的人性,我们几乎再也无法径直到达那里了。”



泛性论?

本书充斥着作者泛性论的思想,即“人类所有行为都受性本能的驱使”,梦亦是如此。弗洛伊德花费大量笔墨解释他的释梦理论对性内容的勾勒,并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是人类普通的心理情绪;儿童有着性爱意识和动机。

我想,《牡丹亭》应该是这里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杜丽娘的梦里,虽然有东方的含蓄,但云雨之意的表达已经是非常明显。这个例子似乎能用于证明作者的观点。可是,作者的解析中,性常常隐藏在稀松平常的意象之后,大多时候做梦者都不自知。他甚至总结出一系列常常在梦中有性意义的物体。当然,这也成为了本书很大的一个争议点。



预知未来?

    几乎所有古代的释梦者都会相信梦有着预知未来的能力,中西方均是如此。作者通过阐释他的愿望达成理论,用本书的最后一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

因为通过向我们展示一个达成的愿望,梦当然是在将我们引向未来——只不过这个被梦者认为是当下现实的未来,已被不可毁灭的愿望塑造得形同过去了。


图片来自日本插画师Re°


弗洛伊德希望通过解析神秘的梦境,找到一剂治疗心理疾病的良药。同时,他也强调了用梦来剖析自我的重要。虽然我认同梦的可释性,但对于书中的许多观点,我却不敢苟同。人的性格,自我也好、别人也好,都是复杂的组合体。我不愿通过一种本能的、生理的“潜意识”来一股脑地剖析。梦可以伪装,人也可以因价值观而产生出对潜意识的抗拒。若是真要判断个人性格,行动和有意识地表达出来的观念恐怕更有可信度。幸好作者在本书最后一页也有这样的折中:


“如果潜意识愿望是以最原始、最真实的面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那么我们只能说,精神的现实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形态,不能与物质的现实混为一谈。”



梦这个东西于我,更像一种趣味。有的时候醒来,总是抑制不住地想要去为昨夜的梦编织一个庞大的故事,无论内容是欣喜还是恐怖。我希望把它留做一个天马行空的世界,这比起解释它本身的意义或者探寻自己的本能有趣多了。

我无法主观地左右自己的梦境,但它却可以包容我狭隘的想象。我将其看作是灵感的来源,但终究会用理智去甄选。



图片来自日本插画师Re°

读完此书之后的几天里,自己又回到了不做梦的状态,心情多少有些复杂。一方面开始期许有趣的梦,一方面又想念起了去年年末准备考试时被Freud,Russell, Saussure, Nietzsche这几个名字支配的日子。

总之,了解一下我们的美德来赖以傲然生存的这片深耕细作的土地,总会有所获益的。

那么祝各位今夜有个好梦。

你可能感兴趣的:(您有一份新的梦境订单,请注意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