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暴力沟通》,读书后的思悟与尝试,收获与疑问


这一周的阅读书目是《非暴力沟通》,一本娓娓道来、探讨如何能够达到高品质沟通的书籍,多处内容都可以激起我的思考,时时赞同、常常思悟、跃跃欲试是读这本书时的心路历程。

01 思悟----为什么会说出言不由衷的话?

偶然一次看电视,看到了孟非问黄圣依:“有没有后悔对孩子说过哪些话?”

“太多了。经常说完了就后悔”,黄圣依说完后,低下了头地,仿佛自言自语继续说:“那天我还跟我儿子说,你再欺负弟弟就把你送到少林寺去”。

孟非说:“很多做父母的,回想起来,这一辈子说过的过头话都在孩子身上。”

这段场景给我印象太深了,我就像黄圣依一样,常常对孩子说话口不遮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同的是,我儿子大了,当说不到他心里时,他立刻就有话怼回来,而只有当他怼回来时,我才发现自己说了错话。

我也像孟非说的那样,把过头的话都用在了孩子身上,虽然有反思,但同样的错误却时时出现,我不明所以,问题的根结在哪里,为什么我心中深爱孩子,说出的话却那么冷酷呢?

《非暴力沟通》给了我心服口服的答案:原因在于说话人在表达时,进入到了四个误区: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

首先,道德评判

孩子没跟陌生人问好,就是 “不懂事”,与弟弟抢玩具就是“不懂爱”,喜欢玩游戏就是“不求上进”等等。在这个思维之下说出的话,最有可能会招来误解甚至敌意,背离了我们原本的愿望,很多误解就是这样产生的。

正确的做法是:重视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就事论事,而不是就事论人。

其次,进行比较

比如,用儿童时期的乖巧与青春期的叛逆比较,用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家孩子比较等等,以为通过比较找到了差距,就找到了前行的动力,岂知已经无意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

再次,

比如,面对孩子的不进步,有一种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懊恼,心里会想“为了照顾你,我不得不选择距离家近的工作”,这类的话语也许会给孩子造成自责,但却无法激起孩子的内驱力,甚至会让孩子反感。

其实,这类语言背后也包含着,“我为你做了很多,你的固步不前,我没有责任”。如果一件事,与自己无关了,谁还会努力寻找改进的方法呢,自欺欺人罢了。

正确的做法是: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


最后,强人所难

强人所难的说话方式在亲子之间最常见,成人眼里,孩子永远就是孩子,那个叫着“爸爸妈妈”的孩子,就应该听话。想让孩子做什么,发号事令就可以,至于他愿不愿意,不是考虑的范畴,作为父母,我只要把我想说的说完了就可以了。

正有这样想法的家长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总有一天,小小的他(她)会回击一句“不!”

综上所述,读这部分内容,帮我解开了“想用力却用错了力,想表达爱却吵起了架”的难题,读书顿悟的那种清爽惊喜与珍视感,至今记忆如新。

类似的思悟,读书时常常会有,比如“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爱护自己”、“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需要大声地提出请求,需要换一个环境”等等,不再一一罗列。

02 欲试----最简单的非暴力沟通语言

我的书桌前上方,那一块白墙上,抬头即见处,星星布满了一些读书遇见的金句,读完《非暴力沟通》后,又多了四句话:

“当我看(听、回忆想)到的......

我感到......

因为我看重/需要......

你是否愿意......”

原新东方名师,“中国比特币首富”,著名天使投资人李笑来,提出过一个观点:在学习任何一个学科知识时,都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最少必要知识

最少必要知识,意如其字。

由此归纳,《非暴力沟通》的最少必要知识就是以上这四句话,实践到位了就是非暴力沟通方式,反之就不是非暴力沟通方式。

也就是说,我们读完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想要应用起来,就必须要会这四句话,且越熟练越完美,越随意而不刻意,越有奇效。


举例示范:

比如,小夫妻二人吵架,妻子一气之下,准备离开。丈夫说:“当看到你收拾行李准备离开,我很伤心,因为我很珍惜我们的爱情,你是否愿意继续留下来,相信我们还有美好的未来。”这样的沟通方式,就是采用了非暴力沟通的模式,相信妻子迈出的脚步会迟疑一下。

再如,下班后母亲看见儿子的房间杂乱无章,深呼吸后说:“当我看见书包躺在地上,我感到不舒服,因为我看重咱们家里的整洁,你是否愿意收拾一下房间呢?”

初次使用这四句话,可能感觉有些生硬和刻意为之,但当话音一落,对方一释然,四句话的魔力就慢慢荡漾开来,深深吸引住你,让你产生了继续深入掌握的欲望。


03 疑问--爱自己该如何选择生活

这本书,我想读想用,除了读书带来的种种收获以外,还有一个疑问,还未能解答,那就是作者说:“我深信,出于对生命纯洁的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羞愧、职责或义务来选择生活,是爱惜自己的重要体现“。

爱自己,不能用恐惧、内疚、羞愧来生活,我理解且接受;但用职责和义务来选择生活,就是不爱自己吗?

这个问题,我似懂非懂,有时能够理通其中的关联,有时又迷失其中,也许今后在生活实践中会找到答案吧。

谢谢阅读,我是格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非暴力沟通》,读书后的思悟与尝试,收获与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