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张国刚教授《资治通鉴》笔记(七)魏晋

13.曹魏国运

曹丕总结东汉失败原因:1外戚宦官权利过高2.藩王权利大。曹丕格局不如曹操大,杀鲍信之子鲍勋,恨曹洪,曹洪鲍信都是早期跟着曹操的功臣,曹洪还救过曹操的命。曹操的格局较大,前期因为私人恩怨导致徐州叛变,后来做决定时以大局为重,打败袁绍后发现士兵给袁绍写的表忠心的信也不看一并烧毁。曹丕魏文帝将位置传给曹叡魏明帝。

两种辅政大臣:一是将相大臣,陈群、司马懿、曹真;二是秘书出身,后就任中书令、中书监孙资、刘放,明帝信身边人而不重用左右手,不可取。秘书出身的人在明帝无子嗣病危之时感到危险,刘放孙资弄权,改变托孤大臣,明帝托孤给司马懿、曹爽。

司马懿世族出身,看不上宦官出身的曹操,所以称病没有辅佐曹操。曹操晚年司马懿出来出招,得陇望蜀。曹爽将司马懿排挤出权力中枢,威胁现有大臣的利益,把太后迁到永宁宫司马懿称病。

曹爽的问题:1.司马懿比其更有谋略;2.他心腹都是轻佻狂妄的人;3.他不信任真正有能力的桓范。

司马懿趁皇帝曹芳带曹爽到城外高平陵拜皇陵发动政变,打败曹爽。汉武帝十六岁即为,集权时代,领导人的能力对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曹操的成功:懂得取得政治的合法性,挟天子以令诸侯,战略上懂得联合资源打败敌人。曹操一开始奸臣争取道义上的合法性,后来迎汉献帝,格局变大。曹操本人对历法还是克制的,没有称帝的想法。

魏朝45年,西晋52年,都比较短。西晋和魏都没有好好培养中央接班人,魏时代为了克服东汉制度的弊端有矫枉过正的嫌疑,中央集权、没有藩王、外戚不干政,导致司马懿直接能控制全国,年轻皇帝没有帮手。西晋又为了克服汉朝魏朝的弊端,选了平庸的杨骏作为辅臣,而皇帝无能,中央掌权的人没有能力压制制度的弊端,导致八王之乱,王朝覆灭。

14.西晋风云

三分归晋:西晋贵族攀比比富,司马昭统一蜀,但没有登基,晋武帝司马炎传位给一个傻子,贾南风掌权,司马家族内斗,八王之乱,流民起兵。

西晋灭亡启示:1.开国者在建制立范上留下很多弊端;2.在封建王朝下,制度是关键,但是接班人的素质也很重要;3.要处理少数民族内迁的问题

魏晋时代的反思:帝王与制度谁重要

制度很重要。虽然作为变法者商鞅最后车裂而死,但是制度被秦惠王及后面的秦王沿用,开启了秦国变强之路。可见即使君王不认可创立制度的人,沿用制度也能使国家更好地运转。

但是光有制度,中央掌权人无能,无法压制制度的弊端,也无法使国家长久安稳。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都会总结上一个朝代灭亡原因并出台制度避免,魏朝总结了东汉外戚干政,晋朝总结了魏辅臣重权,宋朝总结了唐末宦官专权及藩镇重兵等等,这些朝代都在避免前朝问题时进行制度改进,但是也没有停止王朝的灭亡。可见制度与领导人都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清华大学张国刚教授《资治通鉴》笔记(七)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