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最近好些朋友都推荐这本书,出于好奇买来阅读。对于心理学知识背景不甚了解的读者,这个的确是一本比较好的入门级通俗读物。

这本书以一个故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为主线串联起很多心理学的概念和知识,读着不费力也容易懂,特别是这些概念在一个大的框架和应用场景的情况下。獾、河鼠、鼹鼠和蛤蟆,都各自有很鲜明的性格特点,故事中的一些互动和心理活动,也像极了身边的一些人,所以感觉很真实。

书里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些点。

一、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自己才能完成

蛤蟆第一次去苍鹭那里,苍鹭问他 “蛤蟆先生,今天你感觉怎么样?" 蛤蟆以为只是日常的寒暄,但当苍鹭让他感受自己真实感觉的时候,他开始觉得不自在。这种感觉我也深有体会,以前做coaching 的时候教练总让我形容某个关键点的感受/情绪,我以前从未有意识地用这样的方式来看待过自己的情绪,所以很难形容,更别提把这种感受/情绪描述给别人听。后来教练让我留意和收集一些描述感受/情绪的词汇当作自己的数据库,可以因时调用,这种方式的确可以帮助我们扩大自己的这类词库的方法。而这些只能也必须是自己去完成的事情。

二、我们的三种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快乐、依赖、悲伤、愤怒、恐惧..), 某些基本情感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型儿童),而当我们做完个体开始发展的时候,我们的情绪和反应都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就好像几种原色混合在一起就变出各式各样的色调和色差来(适应型儿童)。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

父母自我状态来自年幼时父母的言行和对待我们的方式,包括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关乎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其中挑剔型父母的特点有’爱批评人‘,’愤怒‘,’严厉‘等。养育型父母特点‘我比你更心痛’,‘我是为你好’。

成人自我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在这个状态下,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在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情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只有在此时,我们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不马上驳斥。

三、越是能帮助你深入自我的概念,也越容易引发激烈的阻抗

当我们被灌输某种观点的时候,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我们会感到被挑战而产生防御,因为这些概念最容易打破我们的心理平衡,但它们最有可能带你走向深层的蜕变,这个过程往往是很痛苦的。

四、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

没有人让我们产生了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当然,这里的‘选择’是我们的条件反射。Life is 10% what happens to you and 90% how you react to it.

五、拥有‘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

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以我和别人以及好与不好为变量可以分为四个维度:

我好,你也好。

我好,你不好:这类人觉得自己比别人好,出于这个心理坐标的人常常会占据权利和权威的制高点,他们会玩游戏去证实来加强他的道德优越感,比如‘Now I‘ve Got You, You Son of Bitch', '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你怎么敢‘,处在这个坐标的人总需要攻击或者谴责别人’,这些人处于挑剔型父母状态。

我不好,你好:认为自己差劲,别人都比他好。低自尊,认为自己是受害者,所以他们就玩那些会把他们变成受害者的游戏。比如‘我真不幸’,‘可怜弱小的我’。这些人处于悲伤的儿童状态。

我不好,你也不好。

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应对外部环境,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从而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六、从独立个体走向共生

第一次了解这个概念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于是开始有意识的留意最后三个习惯: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独立的人时刻守护新发现的自主权,如同一个曾被殖民的国家重获自由一样;而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情感智力能让我们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我们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而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上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读完这本书我在想一个问题:苍鹭学到了什么?

蛤蟆之前对苍鹭是有些不满的,因为苍鹭从来不说自己的观点,后来蛤蟆感受到了他的变化,最后一次见面,他对苍鹭说:你似乎不再那么教条和严苛了。有一阵,我总在你身上搜寻哪怕一丝一毫认可或不认可的神情。可我不得不承认,你通常总是无动于衷的样子,把情绪藏起来。那么他到底意识到了什么从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