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性别”真的需要别人来认同吗?

「双性人巴尔班」读后感

书的一半都是来自主人翁巴尔班的自述(后来一直被叫作阿莱克西纳),在人们以及他自己认为自己是女性的日子里被叫作卡米尔。 童年至少年时期,阿莱克西纳一直过着一种没有太大烦恼的生活,甚至还享受了几乎每个人都会享受的情感萌芽期带来的愉悦感。当然,那个当下,所有人以及他自己对自己的认知也是女孩子。 但他彼时的情感上,爱上的却是女孩子。因为情感的萌发,让他渐渐发现了自己身体的异样之处,真实性别的意识日渐复苏。 忍痛挥别自己的爱人走上“性别认同”之路的时候,他也绝不会想到他踏上的是一条无比艰辛、痛苦且无法回头的旅程。 “在这浩瀚的宇宙中,所有的痛苦都有它们的位置,你却找不到一个角落来安置自己痛苦。它格格不入。它颠覆了所有自然的和人的法则。” 彼时的法律将阿莱克西纳的身份改称为男性,仓促的做回了“男人”。可是社会呢?最终却将他禁锢在了亦男亦女的双性人概念里。一位优秀的、勤勉的甚至可以称之为博学的完整的人,像被宗教迅速推出的某种不耻,很快淹没在了社会的“无法认同”里,最终用一只碳炉解决了自己和那些本不该自己承受的东西。 书中包含了编者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的前言,巴尔班自己的日记,以巴尔班为原型杜撰的小说,有关巴尔班的文献资料,以及当代社会学家的研究论文。 这些文字相互裹挟,冲击,攀升,最终落回到福柯在开篇的自问自答—— “我们真的需要一个真实的性别吗?” “需要性别的不是我们自己。 是的,需要性别的从来都是这个社会,我们自己只要活成自己就好,因为爱也无关性别。

不格 m.vbuge.com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的“性别”真的需要别人来认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