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书上犯过的错

今天是4.23,世界读书日,朋友圈里有位朋友就读书这件事,问了以下这些问题,我就回想了自己这些年读书的体会,顺便分享给大家。抛砖引玉,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在留言区评论你的看法。

1、在你的信念里,你相信读书能让你进步吗?在什么情况下会相信,在什么情况下会怀疑?

2、分享读过启发最大的书,以及它当时给了我最大的启发。

3、分享为什么喜欢/不喜欢读书的原因,及造成这个原因背后的故事。

4、分享发现好书的方法。

5、假如不读书,你使用哪些方法学习进步?

6、秀一下你读书取得的成就。

7、补充你想要说的关于读书的其他有关的东西。

以上7个方向,你可以选择其中2-3个你感兴趣的,跟大家分享一下。交换一个苹果,各得一个苹果。分享一种思想,各得两种思想。

身为80年初的农村孩子,通过读课外书了解这个世界是从小就开始知道的一种捷径,那时候还没有网络,通过图书馆借书算是那时候最大的乐趣了,也因此阅读的习惯一直保留了下来。那些从爸妈那里无法获得答案的事情都是通过图书去找答案的。但是,由于阅读方法的不得法,书籍选择的不得法,也由于认知能力的不足,思考能力的不足,“读书”这件事,还是走了很多弯路的。

主要的问题是两点:(1)贪快求多(2)偏食。

最开始阅读,饥不择食,羡慕人家一天读一本书,一年读多少书,于是追求速度,追求数量。但是一段时间下来,就会发现“读得快,读得多”,并不是重点,重点是“留下了多少”“吸收了多少”“改变了多少”“行动了多少”。读得再快再多,如果都像过眼云烟,没有沉淀下来,那么即使读得再快,花费的这些时间也都是沉没成本,因为没有产出,或者说产出太少了。

一开始读书,都是从兴趣出发,喜欢的书才看得下去,虽然这没错,但慢慢就会发现,时间久了就跟吃饭一样,就偏食营养不良了。从我的书柜中能够看出来,文理不均衡,某类书特别多,而另外某类书又根本没有。还有一个就是难易层次不均,基础入门级别、专业级别、高级深度级别分布很不合理,只有一些皮毛,有深度高难度的书不够。

如果能从一开始就建立起均衡的知识体系架构,确保各种维度的书籍都涉及到,这样至少有两点好处:(1)不容易发生认知偏差。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就是一个黑洞,我们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是带着戒备的,要么就是认为那根本不存在,要么就是认为别人说的根本不对,总之不会轻易承认自己无知。反过来,知道的东西越广泛,越能知道自己无知的东西太多,人也会变得更谦逊宽容。(2)比较能理解别人。知识范围越单一,思维角度就越狭窄,对于相反的角度或者对立的言论,根本不能理解,容易偏激,因为这部分内容不知道。比如文理科之争,男人女人思维方式不同造成的问题,如果都能从多个维度考虑一下,也许那些问题就不成为问题了。所以很多时候不是情商不高,而是读书太少。

对于不同维度的书籍可以从学科上来区分,做到文理均衡,哲学社科艺术法律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等都涉及一点,不需要深入的领域就只是基础入门的了解一些,需要深入的领域就初、中、高各级别按比例配置足够数量。

另外一种维度考虑,也可以从战略规划类,人际关系组织类,流程规则类,然后专业知识类,这样去分类,结合工作生活所需,按照岗位角色需要,从做人还是做事,从执行还是战略,这样的方向按比例配置。

以上是从“要读书”的角度考虑,如何去优化读书方法,如何选择需要读的书和不要读的书。

接下来从“不要读书”的角度来说说。“读书”只是一种获取知识的途径。这里想要强调的是,它只是所有获取知识的途径中的一种,不是唯一一种,我们当然可以从别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听课,看视频教程,实地考察,直接上手操作等等都可以学到知识,不是非读书不可的。

第二个想要强调的是,读书更多的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什么先要搞清楚。你是享受读书的过程,还是需要通过读书得到些别的。千万不要忘了最终的目的,却只盯着手段和方法。

要问,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光“读书”是称不上最高的,真正的高是“写书”。写出好书,写出经久不衰的好书,写出造福大众的好书。“输入”是必不可少的粮食,可“输出”才是体现价值和贡献的。致力于书写出自己的好作品,不管这个作品,是真的一本书,还是高效的工作,或者是幸福的家庭。

人生何其短,如何能无憾。一辈子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用有限的生命穷尽这无穷的书海,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有选择地去读书,去生活,设定一个最重要的目标,用尽一生去达成,方能无悔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读书上犯过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