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信息,写好“最熟悉”的“陌生熊”

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装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装间接材料的仓库,即,装书籍和资料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这三种,写作起来就比较容易。”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作家“装间接材料的仓库”变大了,网络能提供很丰富的信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作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因此,处于习作起步阶段的小学生想写好作文,也应该学会收集资料,整合信息。

    一、搜集信息,选择写作素材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国宝熊猫》,要求“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写作前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大熊猫,然后根据问题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才动笔介绍大熊猫。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提取文中关键信息的知识,为本次习作打下了基础。学生对大熊猫“既熟悉又陌生”,相关知识储备有限,凭印象和教材提供的材料,难写出有一定质量的作文。

图片发自App

取法乎上,得法其中”,习作指导要“高标准,低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提出更多与熊猫相关的问题,再查找资料,整合信息,写一写大熊猫。

书上罗列了小朋友想了解大熊猫的问题:

大熊猫是猫吗?

大熊猫生活在什么地方?

大熊猫为什么被视为中国的国宝?

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更多问题,如:

大熊猫身上哪些地方是白色的,哪些地方是黑色的?

大熊猫的寿命一般是多少?

大熊猫是不是只产在中国?

…… 

图片发自App

  学生能使用“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检索,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快速筛选、复制、排列、归类,建立自己的写作素材库,为习作做准备。

    二、加工信息,整合写作资料

  信息加工写作心理学认为,“写作是信息搜集、加工、处理的过程。”原材料与写作内容之间是存在落差的。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填补这一落差,促进原材料向写作内容的转化。三年级的学生,查资料容易,加工信息难,如何避免生搬硬套、随意拼接等现象,是教学的难点。

    学生搜集资料后,往往不会整合信息、转换成自己的语言、用生动的文字介绍熊猫的独特之处,大部分学生只会做文字的搬运工。

:陈同学的《国宝大熊猫》(节选)生搬硬套病

“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始熊猫的主枝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在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

大熊猫在古代被百姓叫‘食铁兽’呢!是因为在明代袁枚所著的《新齐谐初集》中也是记载熊猫牙齿锋利爱食铜铁,经常把老百姓家中的铁制农具给吃了,因此,大熊猫在古代被百姓叫做‘食铁兽’。大熊猫在1939年四川北碚博物馆展出时参观者习惯了直书自右到左的阅读,将其误认为‘熊猫’,并且至此流传开来。”

以上文字读来费力、无趣,是照搬信息,没经加工的。

练习时,提示学生将搜集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语言时,可用第一人称,也可用第三人称。

要在学生读懂信息的基础上,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加上个人的想法,才是正确利用资源,写好作文的方法。

图片发自App

如,李兴锐同学根据搜集的“熊猫食物”信息,加工整合后,充满了童趣。

      我们的祖先是杂食的,肯定是他们发现竹子好吃多了,所以我们才吃竹子,只不过我们毕竟不是“和尚”,偶尔也会吃肉,不过我们一年到头99%都是吃竹子。现在的人类都认为我们吃箭竹,其实我们吃的竹子有60种呢!我们最喜欢的肉是竹鼠,俗称“竹溜子”,因为它喜欢吃竹子茎,我们才“惦记”上它。我们抓竹鼠是寻找他的气味或跟踪他,到他家用“口气”把他熏出来,要是他不出来就把他家“拆了”。每一次,都可以吃一顿美味的大餐。                                   

本身就是“吃货”的兴锐同学,对熊猫的食物特别感兴趣,上网查阅了大量的信息。这个例子,告诉大家,好作文是如何把搜集的资料,重组创新的,不做不动脑筋的“搬运工”。

三、优化信息,升华写作材料

    《国宝熊猫》是写实的说明文,需讲究可读性是否强。写好“最熟悉”的“陌生熊”,作者需检查组织加工后的信息是否有趣,这是网上材料向写作内容转化过程中的又一困难。

  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搜到一大堆与熊猫相关的信息,经过筛选,逐渐清晰,呈现的是点状信息块。如果学生缺乏相应的图式结构,就无法使这些信息块有效地组合在一起,学生最后呈现的作文就会显得混乱。学生呈现的结构可能一会儿写熊猫的食物,一会儿写样子,一会儿写“活化石”,一会儿又写“和平使者”等,这是缺乏顺序图式所导致的。如下面一段周同学的文字(随意拼接病):

我国的熊猫主要分布在四川和陕西交界处。熊猫是哺乳动物,一胎生两只,熊猫的历史有800多万年。一只熊猫大约2000千克。世界上仅剩下1600只,它长得胖胖的,但是也很好动哦!它们还会爬树、游泳,它们的颜色是黑白相间的,眼睛周围黑乎乎的,远看像戴了一副墨镜,它们边走边排便,两岁离开母亲独立生活,以前的人叫它们猫熊。十分可爱,熊猫有时会抢别人的竹子吃,熊猫一般不团体活动,没有定居,熊猫的耳朵黑黑的。它刚出生是金黄色的,小熊猫一天吃15斤到20斤的竹子,熊猫一天90%都在睡觉,它以前吃肉,现在吃竹子,有时抱着竹子睡,边睡边吃,有时四脚朝天。 

图片发自App

                                                 

如何使这些点状信息块意义化,成为一个有顺序的整体?通常的做法是用相关的图式结构把信息块整合进去,帮助学生把庞杂的信息梳理成明确的“习作思维”,进行有序表达,促进学生对筛选过的信息进行意义加工整合。英国心理学家东尼·博赞(TonyBuzan)提出的思维导图、美国心理学家诺瓦克提出的概念图(conceptmap)、日本管理大师石川馨先生发明的鱼骨图(或“因果图”)等,都可以将点状信息清楚地呈现出来。如:

上面的病例,可按照“喜欢的理由”、“外形特点”、“吃什么”、“活动方式”等进行可视化的思维规整: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几乎得到全世界人民的疼爱。它们的身子胖胖的,尾巴短短的,皮毛滑滑的,头和身子是白的,四肢是黑的,头上长着一对毛茸茸的黑耳朵,还有黑眼圈,远看像戴了一副墨镜,可爱极了!

    它们生活在四川和陕西交界处,有800多万年的生存历史,同时期的动物都灭绝了,只有它们还存活下来,目前,世界上仅剩下不到1600只。

大熊猫喜欢吃竹子,食量可大了,一天吃十几斤呢,以前还吃肉。

熊猫是哺乳动物,它刚出生是金黄色的,两岁后离开母亲独立生活。别看它们长得胖胖的,它们可是爬树高手、游泳健将呢!

写好后,自查和互查的重点聚焦在习作运用的信息是否准确。如,上面的文字,“800多万年”、“1600只”、“十几斤”、“一胎生两只”等,需进一步查找资料,确认运用的信息是否准确。

图片发自App

    学生搜集的信息仅仅是写作的原材料,与写作内容并不能画等号,搜集到的信息与写作内容之间存在一系列的落差。教师教学时应该帮助学生填补这一落差,促进搜集的信息向写作内容的转化。为学生搭建恰当的支架,帮助学生跨越这些鸿沟。

                                   

你可能感兴趣的:(整合信息,写好“最熟悉”的“陌生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