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纸贵”,阶层固化

             小时候每天羡慕美国小孩子的“快乐教育”,觉得他们每天吃喝玩乐就发明出了iPhone,长大后才明白,美国的公立教育只是保证底层美国群众最起码认字,长大后也只能干干收银员这种科技和知识含量不高的工作,发明微软和脸书的都是每天在私立教育担忧自己会过劳死的学霸,心里顿时平衡了不少。后来去了美国才知道比读书累更痛苦的是你是否能读书不是取决于自己,而是取决于你爸。

         在美国学生中很流行的一个观点是:你挂多少奢侈品在身上都不能代表你多土豪,买的起教科书的才是的真豪,在五十年中,美国物价中涨的最快的就是教科书,教科书价格的飞跃背后是教育成本的大幅提升,而这也是美国阶级固化的原罪。

         反观中国,教科书我小学的时候4.3元一本,高中的时候书本面积是小学时候的三倍,价格却是7.6元,况且这么多年的通货膨胀,不得不承认,教科书才是当之无愧的避险资产。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先来看看美国的教科书,要不是因为它太贵,我们这些穷屌丝需要代代相传,我早就想把那和字典差不多厚,却比字典大好多的教科书拆开,每次老师讲哪个部分,就带哪个部分;而且再说说它的排版有多密,我每次打开书,总以为面前是一页页画满了紧密横线的废纸,这“废纸”还贼薄,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薄如蝉翼,吹弹可破。这样“实在”的书干货有多少呢?拿我的会计书来举例,会计这门课程不需要太多天赋,熟练功就是王道,刷题多者得天下,而在那本教科书上在每章结束首先是“self-studyproblems”,大概有十五道题,接下来便是Quiz,有五十道选择题,然后是Practice,有三十道大题,然后是Exercise,也有三十道大题,最后是problems,全都是超级复杂而且繁琐的巨型题,这样的题又有五十道,别急,还没完,刚刚列出的所有项目都是分A、B版,让同类型的题可以多练几遍。除此之外,在课文中又不知会有多少例题。高中每个学科都保证刷三本练习册的我进了大学都吃不消,从来没有刷完过textbook中的题目,而且,当你买了教科书,你得到的题可不仅仅是这些,它们在书的结尾还会提供各种链接,然后便是无穷无尽的testbank,当时听学长学姐们说只需要题库课后习题中刷一个就足够了,现在也想明白了,可能她们大多数人也只有时间刷一个吧,当然也包括每天抱着本教科书的我。这么一想,是不是觉得美国的教科书物有所值,是的,但物有所值我也觉得贵,谁让我穷?!

        可是它却让我觉得我在高中的义务教育也是价格不菲的。虽然教科书的价格抵住了通货膨胀的侵扰,但它一直在“素质教育“的口号下贬值,书中的练习越来越少,但很多知识在现在的我看来,就是需要联系来巩固并增进理解的,因此,虽然教科书没涨价,但我们不得不买越来越厚的教辅,到后来,我甚至发现许多高考考点在书中竟不提,反而教辅倒解释的很清楚。这种机制下,我们的教科书成本其实同美国一样,一直超过CPI。

      美式教科书用明码实价让穷人读不起书,中式教科书则更隐晦地剥夺了穷人受教育的权利,就好像我们看到腐朽西方赤裸裸的身体,觉得不好,于是拿起“素质教育”这个遮羞布挡住自己那也不太磊落的身体。受教育逐渐由义务变成了权利,最后成为权力,“洛阳纸贵”只是这一本质的具体体现,在这场游戏中,穷人再也无力和富人竞争,本身就不在一条起跑线的他们连“教育”这一弯道都丧失了,哪还有什么逆袭的机会?资本主义最爱的就是明码标价,私立教育的高学费,教科书的高价格,大学的高费用,一切都让人不寒而栗,就好像看着一辆辆通往成功与幸福的车在自己面前飞驰而过却无能为力,绝望感扑面而来。而社会主义呢,温水煮青蛙只是殊途同归。当富人们将孩子们培养地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穷小孩只能在“素质教育”的口号下看着自己在学校的时间越来越短,却浑然不知自己之倒霉,误以为自己享受的是“素质教育”而不知素质教育是要你花钱买的;当我们嘲笑西方私立教育的高昂学费,却不知本是促进教育公平化的“分片”正将教育成本不断拉高,各地的天价学区房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而教科书的平价背后又不知有多少补课机构与教辅机构坐地要价;这些事情没有一个提到学费,但没有一个不是学费,我们也隐蔽地实现了阶级固化。

    说了这么多,这锅应该谁来背?谁都背不动,谁也都不用背;市场化带来的必然是阶级固化,从古到今历来如此。效率与平等历来是一对矛盾。市场化必然是效率至上,但差异化则加剧;平等化,哎,把那么多韩寒张碧晨压在桌子前学习,中国得少多少这样的人才,这对矛盾无法调和且长期存在,我们既无奈人生艰辛,却不得不接受,进退两难。

    突然想起自己,一直以为自己家境不错,综合素质不错,殊不知天外有天。我的上海同学,英语说的溜的飞起,写作更是一绝,竟能比firstlanguage写的还好,老师喜欢他喜欢的不要不要的,而鄙人小城市出生,父母白手起家,当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家里没钱没势上不了公立,上私立也就算了,他们每天忙得没时间接我,四年幼儿园我很少不是最后一个走,有时甚至我和倒数第二差了好几个世界,那时的我在干什么呢?我每天都在看苏有朋版的《倚天屠龙记》和《绝代双骄》,人家从小全英文授课,我从小看电视剧,这差距就好比我们两个是同一个起点的向量,只不过方向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越来越大,而到了大学,当我们一起竞争,高下立现,甚至自己陷入了怪圈:越竞争,越自卑,越自卑,越懒散;越懒散;差距越大。那段时间,我对自己是全面的否定:每天都在想,不要因为跟人家一个大学就误以为自己和人家是一个Level的;将来人家比你强也是应该的;都是一个大学的又怎么了,从一开始就都是差距;你以为你用努力超越了阶层,实际都是个屁!直到有一天,我们在讲《theorigins of life》,当老师引导我们讨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时候,那个上海同学讲:“有些人类比较差的基因本应自然淘汰,但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却保留了下来,我虽然不同意社会达尔文主义,但觉得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就像地端renkou,他们应不应该留在大城市,确实是一个问题。不知是我太敏感还是怎样,听到这一席话,我差点哭了,凭什么他就觉得diduan人口的基因不好,难道他那么优秀不是因为上海那数一数二的教育资源吗?他凭什么这么有优越感地觉得自己基因高人一等呢?早就不敢课上发言的我,慢慢地说道:“我们不是自然,怎么可以断定基因的优劣,况且人类社会哪里是自然选择,明明是财富选择,我们有知识,拿到高工资,不是因为我们的基因有多优质,而是我们的父辈用自己的财富弥补了一切我们基因上的优势,我们凭什么替自然选择他们?”我的英语还是磕磕巴巴,但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满脸荣耀:我从一个十八线城市出来,和那些天之骄子可以偶尔PK一下口语,我凭啥不能骄傲啊?

“洛阳纸贵”怎么办?连上帝都不知道怎么办,但唯一能减轻它伤害的就是我们和自己比,做一个不断超越自己的人,做一个明知精英乃今生今世难以望其项背之徒却依旧不管不顾向前冲的人,努力,就对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洛阳纸贵”,阶层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