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是一种习惯

图片发自App

有人用“书包背上肩,两头不见天”来形容中国当前教育现实下中小学生的学习状况。殊不知当学生苦,当老师更苦。细想一下大家从早忙到晚,都忙什么呢?辛苦有价值吗?老师的辛苦转化为学生的学科素养了吗?

这种忙更多的是体力上的忙。大家都这么忙这么累,学生的学习效果好吗?相信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答案。还不够好,我们必须得承认这一点无法回避。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如果站在老师的角度,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是生源太差了,生源真的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因素。尤其是偏远的农村 初中,像我们这优等生能走的都走了,留下了的是考过几个学校哪都走不了的。今年属于我们招生范围的考生有267人,目前来报道的还不足150人。我们的目标是收四个班200人。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们老师包村包户,深入学生家庭耐心劝导,生源越来越成为从校长到老师焦虑的重要因素。开学报到时如果有几个高分儿,我们又总觉得那高分里尽是水分。可问题是农村老师抱怨城里老师也时时感到头疼。

        学校,强调的是一个学字。其实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我们的课堂出了状况。浙江师范大学郑逸农教授认为原因有三:一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二是教师忙碌学生空闲;三是教师指示,学生听从。所有的名师都是由学生意识的。教育的价值在教室里,教师跟医生一样,要靠超强的专业水平吃饭。孩子们都需要指导,即使是很聪明的孩子。得力的指导能够为孩子成长插上强有力的翅膀。但这种理论的指导要适可而止。一节课只有45分钟,我们不能抢夺学生练习的时间,老师不应该居高临下,只在课堂上说一些满天正确的废话。如果我们的课堂除了老师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几乎再也看不到任何生命迹象。那绝对是世界上莫大的悲哀。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牢记八个字:方法科学 要求严格。课堂是我们的,更是每一个孩子的。从山脚到山顶,老师要带领学生一起爬,而不是直接用溜索把学生拉到山顶。没有经历就没有体会。



      这两天一直在反思教师与教练两个词的关系。二者都很重视教的过程,《56号教师的奇迹》中有这样一个案例:雷夫班上的学生艾伦告诉记者:“我去年问老师一个问题,结果她火冒三丈地对我说:‘我不是已经讲过了?你根本没在听!’可是我有听呀!就是听不懂嘛!雷夫老师会讲解500遍,一直到我听懂为止”。好的老师和好的教练一样,在遇到学生不懂得时候不会感到沮丧,他们一定会用积极的态度与耐心来面对问题,教得彻底纯粹。他们就站在我们身边不远处。对了在旁边看着你微笑,不说一句话;错了随时冲过来为你调整方向。教练更强调的是练,上学时很笨的学生毕业后也能轻松考出驾照来。这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刘国梁作为世界乒乓球教练,我想遇到困难学员向他请教时他一定不会说:“跟我比你差远了,来我打给你看。”教练重在练,他们在反复的思索考虑的是怎么样让学员学会,而不是纠结某个知识点我是否已经教过了。所有的能力都是经过反复练习才能达成的。总是满堂灌的课堂学生能拥有足够强的能力吗。据调查,退休后十年内死亡率最高的职业竟然是教师这个职业。听起来有些恐怖。努力做一名科研型的教师吧,从容地行走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路上,这应该是每个教育者毕生的追求。让忙碌有充分的价值,并且在八小时之外,还有时间和能力打理自己的小情趣。当有一天要离开学校时,可以骄傲的回首。问心无愧地说我始终走在光明的路上,每一天都清楚自己要教什么,怎么教,教会了没有。思考是一种习惯,而不是一两次心血来潮的行动。思考着、努力着、朝前走,让美好发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考是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