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和父亲争执负气跳江,家庭语言暴力正在将孩子逼上绝路

我相信每个家长的初衷都是为了孩子好。在许多现实的家庭中,有一个可悲的事实:他们深爱着对方,总是把自己的心藏在“语言伤害”中。

在江西九江的一艘渡船上,一名22岁的女孩突然开门,爬上围栏,跳进河里。父亲追出来后,毫不犹豫,跳到河里救人。

这令人震惊的一幕来自女孩和她父亲之间的激烈争吵,女儿气得跳到河里。但在关键时刻,她的父亲还是跳进河里救了她。幸运的是,在大家的帮助下,父女俩顺利着陆,没有生命危险。事发后,不少网友指责这名22岁的女孩不懂事。

也有好多人在赞扬父亲对女儿的爱,在危险面前,毫不犹豫跳下去救女儿。

虽然说,这个女孩的做法太极端了。但是,这件事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家庭中的诸多问题:孩子与父母沟通不畅,最终导致严重后果。

这是很多家庭中最让人心酸的部分:他们深爱着对方,总是把自己的爱藏在“语言伤害”里,不经意间把对方推开。我相信大多数父母都爱他们的孩子,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大多数时候,他们的爱却变成了“伤害”。

密歇根大学博士Ethan曾经有一个研究发现:

人们在遭受语言暴力的时候,大脑区域的反应,和身体疼痛的感觉十分相似。

换句话说,一句扎心的话,在我们的感受层面,就如同一把刀子直戳心窝。

生活中,亲子之间“恶语相向”的现象,太常见了。

语言虐待可能比其他形式的虐待具有更隐蔽、更持久的影响。

姜文在一段采访中说起母亲。

好不容易考上中戏,他满心欢喜,拿起通知书,兴冲冲地跑到妈妈跟前。

妈妈看了一眼通知书,往旁边一扔,只说:“你衣服还没洗呢。”

即使55岁,功成名就,这件“小事”仍在心底隐隐作痛。他神情落寞,低声说:“我不知道怎么能让她高兴。”

人们总是说:“不一句话吗,至于吗?那不是个玩笑吗?”但人们忘记了,对孩子来说,有时父母就是他们的世界。

中国少年研究中心,调查了1000多名未成年人发现:

家庭中对孩子影响最为负面的,是语言暴力。

25.7%的孩子表现出“自卑”;

22.1%表现出“冷酷”;

56.5%的孩子性格“暴躁”。

孩子的内心敏感又脆弱,当父母经常对孩子说狠话,就像在伤口上一次次撒盐。

就像苏珊·福沃德教授,在《原生家庭》中说:

“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长期对孩子说狠话,就像在孩子心里种了一颗“毒瘤”,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

许多父母无法好好说话,不是因为不爱孩子,而是有心无力。

明明想为对方好,却习惯说反话,一开口不是贬低,就是否认。

《少年说》中,女孩哭着哀求妈妈:

“你怎么总是拿我跟其他同学比较,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

可妈妈仍旧坚持自己的想法:

“其实我一直在不断打击你,以你的性格,不打击会飘。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拍一下。当你很弱的时候,我觉得要推你一把。”

身为父母,怎么样才能和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呢?

我们想要真正地了解孩子,首先得让孩子敢开口说话。其次是好事、坏事的都说,无所不谈,不要试图去掌控孩子,才能构造最健康的亲子关系。

其次,在和孩子沟通中,要认真地倾听。

如果在沟通中与孩子发生冲突,感到愤怒,要克制自己,让自己停下来。

如果一开始很难完全控制自己的愤怒,那就从心里开始数数,设定一个目标,数到3,数到5,延长你能停下来的时间。

所有教育上的问题,都不是那么紧急,让自己冷静下来的时间,我们还是有的。

当你生气的时候,说话时很容易给孩子造成极大的恐惧和伤害,使他们失去自信。他们认为自己被贴上自私、愚蠢、坏孩子的标签。

这个时候,可以以"你不满的事情"为主语造句:

相比“你怎么这么贪玩,作业都不写就去玩”,我们可以说“作业还没写完,写完再去玩吧”,要伤害力小很多。

再比如,用“我觉得这样做可能会更好一些”来代替“你难道就不会这么做吗?”,效果会更好一些。

父母在气头上,还有一个特点,发起火来特别爱联想,比如昨天孩子还干了什么“坏”事......

这么一联想,就越说越火大,越说越收不住嘴,越说越觉得这孩子没救了,作为家长我真的太失败了。

其实,如果你以后再想,可能是愤怒之下头脑发热的结果。拿那些负面的例子来说,不利于当时的情绪管理,反而会火上浇油。

很多时候,我们高估了孩子内心的承受力,低估了自己对孩子的重要性。

及时、到位且平等的沟通,在任何的亲密关系中,都是最重要的,对你和孩子也不例外。

愿所有孩子终将健康成长,终将行稳致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女儿和父亲争执负气跳江,家庭语言暴力正在将孩子逼上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