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我们,都成了消失的爱人


(小长假已逝,返工时分,来点真正提神醒脑的!后来的我们如果在一起,是怎样呢?请欣赏国外染发刘若英的表演。)

《消失的爱人》真的是一部可怕的电影。


超级美丽有内涵的女主(居然是电影版《傲慢与偏见》里温柔内向的姐姐!),遭遇婚姻危机和暴力,没有当街撒泼怒撕,也不像美剧里的大女主那样,头发甩甩大步地走开,从此寄情职场拼事业。

 

而是就此拿上生活的导筒,下了一盘很大很大的棋,牺牲掉备胎一条性命,让老公被陷害谋杀又戏剧化获救,全面掌握了即将失控的生活局面。


感觉被吓到痉挛的可怜老公此生再也无法爱了!

(感受一下眼神的变化)


大卫芬奇的镜头语言仍然是冷峻酷炫的。每一帧都特别美,不管是展现男女相识之初的动人、还是两人如困兽般厮杀,随便停留在任何时刻,都是动人心魄的画面。


哪怕是限制级的女主杀人过程,还有她冲掉满身血的画面,虽然吓得我拖动了进度条大概2秒钟,但仍然很美啊!

(这已经是最不血腥的截图了)


我不知道这类看上去温文尔雅、内心却翻滚着恨意和杀心、但一切疯狂举动的目的又是要维护明显千疮百孔的婚姻的妻子,在现实生活中到底存不存在。


国产剧是没有这类形象的。

 

日剧《我的危险妻子》有类似的设定。都是家境优越的中上阶层女性,与经济地位一般(但很帅!)的男性电光石火遇上,经过最美好的相恋,及克服了诸如“父母反对”这样往往为感情增加燃料的困难之后,走进婚姻,圆满结局。


享受了爱情带来的一切甜蜜幸福、并全面捆绑,接着该干点啥呢?

 

出于戏剧冲突的必要性考虑,必须是两个人生活目标的渐行渐远、对婚姻的失望、对自己选择正确性的拷问。


所以女主们展现了超一般的智力、体力、耐力,为赢得这场战斗,可以对自己、对他人下各种狠手,瞬间从微笑妻子变成邪恶战士。



在这种冲撞中,有一个很突出的令人不得不注意到的元素:男女差异。


男女双方从最开始的蜜里调油,到势成水火,最根本的原因在哪里?

 

女主虽然跟着丈夫搬到了小城、做起了家庭主妇,但在婚姻中,仍然保持着中产阶级玉女的高标准严要求,做足了各种情感交流形式,还用“写日记”这种非常个人化、智性的形式,维持了自己的精神层级,并以此作为个人标签及交战武器。

 

而丈夫则明显没有想顾及这么多。在自己的出生之地、有熟悉的亲人朋友,有老婆出资、提供经济来源的酒吧,男主的生活可算舒适。


对女主的精神需求,他无心也无力照顾周全。


因为他已经得到了他所需要的一切。

 

所以我其实挺疑惑的。


女主大概是“翻着白眼和周围人交往”的典型,她看不起愚蠢的邻居、也不喜欢男主的亲人,对周边一切有真实的憎恶。


包括对男主,经过这所有的高峰低谷,体验了最亲密的感情与最凶狠的互殴,爱,这种极度稀缺的元素,还存在吗?

 

但她仍然要以维持婚姻为最高目标,不管要付出怎样的代价,也不管之后的生活是如何的分裂虚幻。


作为观众,无论出于什么理由,我都给不出一个完美自洽的角度。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的最佳诠释)


像我们普通妇女,出去吃个比较勉强的饭,都需要问自己“十万个图什么”。这样的大费周章,只能归因于阶级差异了。

 

我猜想导演也可能是为了给中产阶级无法面对真实、为自己造戏、沉迷智力游戏的行为习惯,一个直接的暴击吧。

 

比较能印证这一点的,是女主在“消失”阶段,住在廉价旅馆被打劫的经历。


年轻的底层少女、女主之前无论如何也不会产生交集的人,却好几次一语戳破真相。

而且少女也没有在女主落魄时,产生惺惺相惜、互相扶持的情绪,而是干脆利落地落井下石,抢光了女主的钱。


“在这社会上有比我们坏得多的人,我们只是比你更需要钱。”


真话真是让人生气,又无可奈何。

 

所以中产阶级这点婚姻痛苦,在真实的生存压力、残酷现实面前,是完全不值一提吗?

 

诸如谁的快乐多,谁的痛苦深,到底值不值得这种问题,是永远没有答案的。


女主尽可以沉浸在她被剥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故事里,并用自己的方式奋起反击。


旁观者也尽可以骂她虚伪、骂她愚蠢、骂她疯狂,对这个故事作出自己的解读。

 

但正如导演隐约给出的判断,没有正不正义,没有人在道德制高点。一切都关于权力。

 

尼采言: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


愿你的心中无恶龙。


本文文字原创,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后来的我们,都成了消失的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