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长篇》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注释】

▲季文子:即季孙行父。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季孙行父之“孙”为尊称,“季孙”并不是氏称,“季孙某”仅限于对宗主的称谓,宗族一般成员只能称“季某”。故季孙行父为季氏,而非季孙氏。

季文子从公元前601年至前568年共在鲁国执国政33年,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君主。

▲三思:多次思考,反复思考。

▲再,斯可矣:思考两次,就可以了。

【译文】

季文子总是反复思考之后才去行动。孔子听到后,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学而思】

孔子说:“慎而无礼则葸(《泰伯篇》8.2)”,慎言慎行是优点,但是要把握好这个度,太谨慎了会显得畏缩,做事容易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南怀瑾《论语别裁》:一件事情到手的时候,考虑一下,再考虑一下,就可以了。如果第三次再考虑一下,很可能就犹豫不决,再也不会去做了。所以谨慎是要谨慎,过分谨慎就变成了小器。大家都有几十年的人生经验,过分小心的朋友,往往都犯了这个小器的毛病,小器的结果,问题就多了。所以孔子主张,何必三思而后行,再思就可以了。

【知识扩展】

《国语·鲁语·季文子论妾马》: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文子以告孟献子,献子因之七日。自是,子服之妾不过七升之布,马饩不过稂莠[láng yǒu]。文子闻之,曰:“过而能改者,民之上也。”使为上大夫。

(季文子在鲁宣公和鲁成公时担任国相,他的妾不穿丝帛,马匹不喂精料。仲孙它劝他说:“您是鲁国的上卿,辅佐过两朝国君,妾不穿丝帛,马匹不喂精料,国人恐怕会以为您吝啬,而且国家不也有失体面吗?”季文子说:“我也愿意华贵一些啊。但是我看国人中,父兄吃粗粮,穿陋衣的还很多,所以我不敢。别人的父兄衣食不丰,而我却优待妾和马匹,这难道是辅佐国君的人该做的吗?况且我只听说高尚的德行可以为国增光,没有听说过以妾和马匹来夸耀的。”

季文子把这件事告诉了仲孙它的父亲孟献子。孟献子为此把仲孙它关了七天。从这以后,仲孙它的妾穿的只是粗布,喂马的饲料也只是稗[bài]草。季文子知道后说:“有错误而能改正,是人中之俊杰啊。”于是推荐仲孙它担任上大夫。)

《左传·文公·文公六年》曰:秋,季文子将聘于晋,使求遭丧之礼以行。其人曰:“将焉用之?”文子曰:“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

(秋季,季文子准备到晋国聘问,让人代他请求如果遭到丧事以后应得的礼仪然后才动身。随行的人说:“准备了做什么用?”文子说:“预备好意外的事,这是古代的好教训。临时去请求而没有得到,这会遇到困难。所得虽然一时用不着,有什么害处?”)

《史记·三十世家·鲁周公世家》:五年,季文子卒。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以相三君。君子曰:“季文子廉忠矣。”

(襄公五年,前568年,季文子死。其家中无穿丝绸之妾,马棚中没有吃谷子的马,府中无金玉之器,就这样俭朴地做了三代国君的相。鲁襄公说:“季文子真是廉洁忠正啊!” )

你可能感兴趣的:(《公冶长篇》5.20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