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慈母多败儿"引起的一点思考

    前两天和老公一老表兼好友聊天,谈到孩子教养的问题。

    老表说,他从以前就畅想有一儿一女,等到儿子可以上小学时就送往文武学校,把女儿留在家里。儿子从小会接受严格的教官的训练,体魄强健、逐渐养成独立、有担当、勇敢的品质。而对家中女儿,父母两人只教一个孩子就轻松多了,可以让她学点特长,培养气质。儿子在文武学校一般读到初中,毕业后马上就可参军,容易适应部队生活,混得好的话,出来还容易被分配到不错的岗位。女儿呢,培养到适龄就可嫁人。

    我知道他喜欢开玩笑,描绘出的这种所谓“蓝图”只是笑料。我说“把那么小的儿子送到文武学校,我舍不得”,他说“你这叫慈母多败儿”。

    呵,又是慈母多败儿,这估计是我在育儿上比较经常听到的一句话。

    在女儿两岁半前,只碎片化接收到我如今认为的正确育儿理念的部分理论,让我对育儿缺乏坚定和深刻的认识,于是我养育孩子过程中极易受到周围人想法的动摇。孩子爸爸主张宽松自由,很少对孩子的要求说不。奶奶则主张孩子要“抑”(即要严格育儿)。孩子奶奶经常和我讲身边很多人的例子,父母严格,孩子从小被“抑”得好,品行规矩都好了,对孩子成长大有好处,而那些纵容孩子的人,孩子不少长大了却走偏了,并用“慈母多败儿”总结陈词。

    于是乎,自己在这两种做法中摇摆不定,一会过松,一会过严。女儿有段时间变得叛逆任性,令我心力交瘁。

    直到后来听了不少育儿书,自己也找书来看,弥补了大片认知上的空白,经过思考分析后才发现症结所在,尝试按照那些理论与孩子共处,孩子逐渐有了可喜的变化。我也开始有了坚定的育儿方向了。

    从不少育儿书籍上了解到,不同的人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是很不一样的。主要表现在:自我关系,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他人的关系。有的人可能很明显,而更多人的不安全感则会被其正常的外表所掩盖,如果没有比较亲近的接触,很多时候不会发现。

    自我关系方面,如果缺乏安全感,人的本性会倾向于寻找安全感,一切求稳,则容易落入平庸。樊登老师举过一个例子是,他曾有次在北大时发现很多学生排长龙,一问才知道是国家海洋局招聘,他感慨在中国最高学府竟然有这么多学生为了每月5千块的铁饭碗工作排长龙。他分析说这些学生有可能是从小到大,都被灌输一种学习成绩至上,考个好大学的观念,所以他们的安全感被破坏掉,他们本性更趋附安全,所以选择安稳工作,容易落入平庸。

    亲密关系方面,缺乏安全感的人会将他对安全感的需求投射到亲密爱人,表现为可能是控制、依赖,或者是过于疏离,无法与对方更好相处。

    亲子关系方面,如果一个人从小在亲子关系不太良好的氛围中长大,可能会照搬自己曾经的亲子关系模式,通过控制孩子获取安全感。

    现在对我而言,“亲子关系”和“安全感”是我在育儿路上必须牢牢紧抓的两个核心。只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培养孩子内心有足够的安全感。而足够的安全感又会反过来促进亲子关系的构建。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如今听到“慈母多败儿”只会呵呵,我相信慈母不会多败儿,溺爱放纵才会败儿。我推崇“温柔而坚定的育儿方式”,温柔即慈爱,坚定则是有规矩有原则。小孩子心智发育不完全,没能控制情绪,调皮淘气是很正常的,只要原则上、品德上的教养不走偏,问题就不大。

    继续加油做一个温柔而坚定的妈妈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由"慈母多败儿"引起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