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大决战4:远交近攻
壹
在后人眼中,能够留名青史的顶级政治人物似乎都是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这大概是一种普遍的误解和神化。
绝大多数时候,政治人物都只是且顾眼前,根本看不了多长远。这不是他们的视野、格局问题,而是现实条件所限,容不得他们走一步看三步。
前270年的范睢就是这样。
在这一年,他终于接近了秦昭襄王,并提出著名的“远交近攻”策略。从长远来说,这的确是秦国能够一统六合的策略指导纲领,但当时的范睢,真的是为此长远考虑才提出这一策略的么?
▲远交近攻
答案显然不是,甚至于我们都可以说,范睢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因为当时主政的穰侯的战略主张是越过韩魏去打齐国,属于典型的“近交远攻”,范睢和穰侯不对付,就提出“远交近攻”。
当时的范睢,最迫切的需求是上位,即夺取权力,只要穰侯主政的权力格局不变,秦国就会继续施行其主张,这便是现实条件所限。哪怕“远交近攻”再正确都没有任何意义,毕竟流于纸面、不能实际实施的策略会有什么用呢?
所以“远交近攻”一开始只是权力斗争的产物。对于范睢这种人,策略分歧没有对错,只有立场,而个中实质,是其自身利益相关。
这一点并非冤枉范睢。从长平之战后他接受劝说阻挠白起的灭赵军事行动便可看出,他始终是把个人利益置于秦国的国家利益之上的。由此反推,范睢当初提出“远交近攻”,恐怕也不是真为秦国的长远考虑。
在后世看来,这些做法当然令人不齿,但在当时却很可能是一种正常现象,前有孟尝君,后有信陵君,都对“爱国”这个事不太上心(他们甚至都是叛国者)。顶级贵族都如此,实在不必苛责范睢这个很可能来自社会最底阶层的人。
尤其是,范睢的人生经历较为坎坷,甚至可以说是“死过一次”。这种惨痛经历势必会让范睢彻底认清人生和社会的真相,从他改名“张禄”就可以看出他“重生”后的追求,对此要予以理解。
▲装死逃生
政治就是这样,夺取权力是基础,在此之后才有使用权力、实施策略的可能。
贰
范睢“远交近攻”策略出台的历史过程,也很值得挖掘。我们来看他一开始是怎么说的——
【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也。民怯於私斗而勇於公战,此王者之民也。王并此二者而有之。夫以秦卒之勇,车骑之众,以治诸侯,譬若施韩卢而搏蹇兔也,霸王之业可致也,而群臣莫当其位。至今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於山东者,是穰侯为秦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
秦国占据地理优势、国富民强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但“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於山东”,若非后世史家没弄清楚历史背景,那便是范睢睁眼说瞎话。
我们都知道,过去二十年间,秦国相继重创了韩齐楚魏“战国四雄”,平均五年放翻一个大国,是真正改变战国中后期天下格局的关键阶段,把这叫做闭关锁国、不敢东向,还归纳为“穰侯为秦谋不忠”,恐怕不仅是眼瞎,而且是无耻了。
这里问题就来了。秦国之前没有“远交近攻”的明确策略,却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这要怎么理解呢?
事实上,秦国之前的战略,是“远交近攻”的前夜,无其名而有其实。比如秦国利用“连横”策略联合齐国重创楚国,利用“合纵”策略实现五国伐齐,这中间都有“交”和“攻”,区别在于“远”、“近”的不明显。
如果说攻打齐国算是“远攻”的话,那么正如我们之前文章所分析过的那样,在齐国衰落后的前283-前280年,秦国围绕战略出击方向发生过分歧,但最终还是走向了正确的轨道。
从秦国先打楚国、再打韩魏来看,秦国实施的恰恰是“近攻”,而在“近攻”的同时也开展外交活动,比如攻打楚国前同赵国的“渑池之会”便是如此,尽量避免多线作战。
因此,“远交近攻”的实质策略秦国早已经在玩了,只是没有这个具体名头而已,范睢作为顶级纵横家,看出、传承这一点很正常,看不出才是奇怪,这是“远交近攻”策略不稀奇的第二点。
▲继往开来
叁
范睢更不地道的地方在于,他明明是站在穰侯的肩膀上,却非要狠踩穰侯一脚不可。
因为“远交近攻”策略必须架构在强大的军事实力“差距”之上。
其他国家比如韩国,想“远交近攻”都不现实,军事实力不行,周边哪一个都打不过,怎么“近攻”?而没有实力做支撑,“远交”又岂能获得真正的认可和配合?
所以“远交近攻”策略能够出台并实施,不仅仅是合纵连横策略的“深化版”,更重要的是,只有秦国、赵国或者没衰落前的齐国、魏国这些顶级强国才能玩。
而秦国能玩,恰恰是因为在穰侯主政的四十年间,秦国打遍天下无敌手(除了赵国),削弱了几乎所有强国,形成了实力差距,这才奠定了“远交近攻”策略的适用条件。
▲大国崛起
换言之,“远交近攻”策略就是为秦国“一统六合”的收官阶段准备的,在之前七雄并立、实力差距还不明显的时候,“远交近攻”策略不仅是空中楼阁,还很可能都不一定正确。比如秦国必须远攻,才能重创齐国,而它如果一直近攻,则势必遭到六国的联合反制,前几次合纵伐秦大致秦国吃亏无不因此。
所以,从来没有什么一以贯之、绝对正确的策略,只能结合具体的历史阶段和实际形势来选择和运用。这是“远交近攻”策略不稀奇的最后一点,也是不可盲目机械运用的地方。
肆
真正的问题出在,前270年左右秦国的这次“战略分歧”之争,穰侯真的错了。
当时的大势是楚韩魏都已屈服于秦国,燕国与秦国之间隔着齐、赵两个国家,因此首先进攻齐国还是赵国,是秦国在战略上必须要明确的问题。
穰侯的主张是“欲伐齐取刚、寿,以广其陶邑”,我们姑且不论穰侯是否有私心,但他先打齐国的战略出击方向则是无疑的。
这也是范睢最反对的地方:“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於秦。”齐国“死而不僵”,秦军非主力出击不足以灭齐,而一旦主力出击,劳师远征、后勤耗费巨大不说,还很有可能随时被赵韩魏切断后路,所有这些,都可能给秦国造成重大损失。
为此,范睢举出几个可借鉴的例子。最有名的是当年的齐国。前301年垂沙之战时,齐魏韩联合击败楚国,攻占了不少土地,最终这些土地都划给了韩魏;前298年二次合纵伐秦,战果也多被韩魏“坐收”。究其原因,都是齐国地理距离远的形势使然,它的“远攻”最终只能是为人作嫁,空耗国力,同时为自身的衰落埋下祸根。
同样的事情在秦国身上也不是没发生过。前284年五国伐齐,齐国周边国家无不分的“盆满钵满”,但秦国却因为地理原因只能抢到陶邑。这当然是秦国的失策,只是范睢没敢当面“打脸”秦昭襄王,所以才没提及吧。
因此,如果按照穰侯的战略主张进行下去,秦齐发生大战,就算秦国能赢,也是“赔本赚吆喝”,至少两败俱伤,真正的得利者是三晋和楚国。
尤其是,如此下去,秦国不是没有步上齐国后尘的可能,毕竟战略上的错误可是根本性错误,后果多严重都不稀奇。
事实上,也正是在这个战略指导的过程中,秦国和赵国发生了换地的利益矛盾(穰侯是想换取这些地作为进攻齐国的前沿),导致秦赵先开战,秦国遭受了阏与之战的重大失败。这个事情虽然有些偶然,但也在意料之中。
作为和穰侯截然对立、二者选一的战略分歧,穰侯的错误恰恰反证了范睢的正确,而在穰侯失势之后,范睢自然也就上位,他的主张开始获得施行。
因此,范睢“远交近攻”的真正贡献,首先是矫正了秦国当时的错误战略方向,从远程攻打齐国收缩、转向周边国家,避免了一次重大战略歧路。毋庸讳言,这又是秦国的一次好运气。
至此,秦国作为“一统六合”的收割者,其在战略、谋略、外交等理论层面,经过多次争论、摸索和试错,整体蓝图都已补足,就等着实际实施了。这是“远交近攻”里程碑式的贡献。
而“远交近攻”谋略前所未有的“厉害”还在于,它再也不是通过“纵横辞令”来分化各国,正如公孙衍、张仪、苏秦曾经所做的那样、通过对于利害关系的分析或者说“忽悠”来达成外交目的,而是最大限度地运用实际利益手段,来收买、离间、分化各国高层,使其成为秦国的间谍或者实际支持者,甚至实施反间。
正如范睢所说的“卑词重币以事之”,这对当时都不知“爱国”真正为何物的各国贵族的杀伤力可想而知,更不要说更下的阶层了。后来长平之战中秦国对于赵国在外交、用间方面的收效,都拜“远交近攻”这一先进策略所赐。
至于后世为什么陈平、法正、程昱等人都有些像范睢?就因为他们不仅是性格相类,所从事的职业也相类,这就是范睢所开创的“离间”大业先河。
但范睢能够成功的前提是秦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没有这些支撑,“远交近攻”同样是无源之水。
▲前265年战国大势图
公元前265年,穰侯退出,范睢上位,“远交近攻”正式成为秦国指导性策略。五年后,长平之战上演,这个间隔也是五年,秦国又回到了“五年重创一国”的正确轨道,只是这次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秦赵大决战。
(全文完)
我的公众号【微存在】专门撰写中华名战,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