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山水场

一个酒徒掀开了中华文化伟大的一页——唐诗,也开启了我们今天的山水场,他的宣言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没错,他就是王绩。你不熟悉他的名字,但你肯定有见闻过这句诗,更知道他的一位侄孙——一个命薄如纸的年轻人——王勃。年轻人在《山中》留下了“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让人击节称赞。

王绩
王勃

同为初唐四杰的骆宾王,7岁便写下了千年后中华民族诗歌启蒙之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迎面游来。

17岁的王维就不服气了,乳臭未干,看我为山扳回一局,“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多年后的岑参,依然浓烈地记起了登高怀远、饮酒赏菊之行,“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诗佛王维这一写,便一发不可收拾,“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上场了,一鼓作气,“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雁过横塘

再高的赞誉,也不能遏制“纷争”,不甚知名的诗人亦敢与宗师一较高下。这不斜杀出一个叫刘长卿的诗人,他沿着王维的足迹,写下了“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另一位诗人——罗隐也带着他的《蜂》跃跃欲试——“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与王维齐名的孟浩然就不服了,亮出一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书法

这下可好,引来了诗仙、诗圣,“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由此,看似出现了山水的联袂,而王湾早已先声夺人——“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看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海日生残夜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诗仙,登高望远,“山”与日月争高,《夜宿山寺》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关山月》中“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峨眉山月歌》道“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山水在其“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等诗中愈发恢宏。

喜欢登楼、登高的诗圣看到的更多是水、云共舞,“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老杜年少时,也有豪放——“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相映成趣的是李白笔下的水亦多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万里送行舟

山水既已联袂,诗仙便显“谦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与“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平心而论,各有优胜。

写山久矣的王摩诘,“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容我忖度,眼前的景象可能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向晚意不适”的李商隐,“驱车登古原”,看到了“只是近黄昏”的“无限好”“夕阳”,一时心境复又明朗——是否还会想起当年,“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以及“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约定呢?

巴山夜雨

贺知章率先在《回乡偶书》中轻吟沿着《论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而来的时光易逝,人生苦短——“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诗仙李白却是一曲高歌《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白云苍狗,沧海桑田,历史充满沧桑感。刘禹锡用我们熟知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贴上了标签,而我却听到了他在《西塞山怀古》中的哀叹,“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入秋了,夜色凉如水,月色如霜,怕是“征人望乡”。我们普通人眼中的山水场,如画风景,在征人眼里便是生死场。

千年前,那个振臂一呼“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王昌龄,更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避免“万里长征人未还”;一介无名的陈陶,更是在《陇西行(其二)》中写尽了战争的残酷,“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正应了那句,生活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

春闺梦里人

白日依山,残阳铺水。唐诗的山水场既由一位年轻人《山中》起,不妨也由他用水来结束吧——“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日孤鹜

本文写于2019年9月22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唐诗的山水场)